首页>文艺>新闻眼

口头文学有了“四库全书”

时间:2014年03月15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博雅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宣布,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建成。

  为保护口头文学,传播民间文化,中国民协在冯骥才主席的倡议下,于2010年12月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历经三年艰辛,通过与多方合作,于日前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第一期工程完成了近5000本口头文学资料的录入,字数多达9亿,文字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同时,本次工程对民间口头文学进行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的11种分类,以3种电子数据格式进行保存。这不仅完成了多种备份,也方便了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和使用口头文学资源。

  中国民协副主席、数据库专家叶舒宪介绍:“目前最完全的《四库全书》有7亿多字,而我们的数据库有9亿字”,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口头文学数据库,当之无愧是“民间四库全书”。

  冯骥才表示,口头文学是数千年来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创造,它最鲜明和最直接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人间追求、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但是这种流动在民间的无形文化遗产,本来就有“生生灭灭”的过程。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今天,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精华,更是面临着流失的危险。

  叶舒宪说:“从《诗经》采集,到冯梦龙、刘禹锡等喜爱民间文学的文人,我国历来就有收集民间文学的传统。”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便开始了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工作。60余年来,通过3次大规模的口头文学调查,先后有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了普查、搜集和记录工作,获得了海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除了记录了口头文学的内容之外,还详细地记录了讲述人的身份、年龄、性别,记录人的身份,记录的时间、地点等,符合记录民间文学的国际惯例,具有很高的科学性。

  但是,民间文学田野工作所获得的资料大多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非常容易破损和散逸。此外,巨量的田野调查成果也亟待系统化的整理。“本次数字化工程可谓是解了各种燃眉之急”。叶舒宪如是说。

  数字化的运用也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尽览几千年来我国民间文学的精粹。电子化录入和分类的完成,对搜集来的口头文学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用户可以通过检索关键字迅速获得所需要的内容。

  据悉,中国民协还将着手规划这件巨型文学遗产的图书印制工程。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