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尊重经典 大胆创新

时间:2017年12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乐 章
0

  戏剧界专家点赞四川话版《茶馆》——

  尊重经典 大胆创新

  四川话版《茶馆》在北京的首演已经成为文艺界、戏剧界的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12月3日,就在四川话版《茶馆》在北京首演进行过程中,由《中国戏剧》杂志社、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四川话版《茶馆》专家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戏剧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这部新鲜出炉的作品把脉。专家们表示,四川话版《茶馆》让经典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以现代戏剧的表达方式将经典作品的内涵融入现代生活,该剧的整体构思、导演意图、演员表演以及舞美设计等都值得称道,尤其在深挖作品内涵、体现时代背景以及展示地域人文等方面,有着别具匠心的演绎。

  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谈到:“戏剧是要前进的,经典也要前进,要跟着时代一道前进,我们一般认为《茶馆》是除北京人艺外,没有别的国内剧院敢去碰,因为大家都太敬畏了。这部戏是向曹禺致敬、向焦菊隐致敬,我认为需要这样创新性的致敬,照搬未必是致敬。”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四川话版《茶馆》把经典的生命力通过新的艺术创造延续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经典、新活力和新艺术面貌。在这出戏中,有三个转变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对题材的历史感与解读的局限性进行了很好的再创造。《茶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历史、社会、人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解读,四川话版《茶馆》把当代人对那段历史人物和命运的变化,在某些方面根据当代人的兴奋感、兴趣点和思考点进行了很好的创造。第二,《茶馆》的时空独特性和感知的探索有了新的变化。这次四川话版《茶馆》是具有独特性和感知的新探索,完成了不动声色但又面貌一新的转变。看似形变,但神没变。第三,四川人艺是个非常有历史的剧院,重要的还有地域风格,这次表演的经典化与剧院经典化的结合,让人领略到这个剧院的艺术实力、表演实力以及演员的功力。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谈到,四川话版《茶馆》把四川茶馆那种闲适喧闹的平民生存状态用风俗化的场景展示出来,说四川方言、打金钱板等,严格来说都是形式的“川化”,而真正意义上的“川化”是接过老舍家国情仇、悲悯情怀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实质,在巴渝文化的厚重土壤上,幻化出老舍《茶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浓郁的、体现中国社会和人生厚重感的“茶味”来。

  北京人艺原副院长崔宁说,通过川版《茶馆》的排演和演出成功,一是再次倡导和实践对中国经典话剧剧目的继承和传播,丰富了它的表演形式。二是再次掀起对经典优秀话剧剧目的关注,用经典的力量来扩大了话剧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影响力。三是四川人艺可以借力而上,在优秀剧目的排演中锻炼队伍。这个剧目让四川人艺登上新台阶,体现文化体制改革以后话剧院团如何求生存、出效益找到新的路径,用经典、用剧院特色的建设来提高剧院的影响力。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谈到,李六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导演,他最大的特点是作品很纯粹,用一种新目光或中西合璧的方式。李六乙是当下导演中非常具有先锋和前瞻性的,不会为炒作而炒作。

  《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觉得,四川话版《茶馆》讲述方式更轻松自由,观剧体验更独特。此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打开经典的另一种方式,致敬经典的另一种形态,这是这个时代的方式,也是这个时代对经典提供的重要方案。尤其在北京演四川话版《茶馆》是一个特别的观剧体验,这个作品完成的最后一步并不是在导演手上,也不是在演员手上,而是在观众心里,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舞台上是一群四川演员以川话演出,而观众心里不断回放的是北京人艺的经典场次和段落,与之进行比较。但我不觉得会跳戏,这个戏提供了一个“场”,舞台上的演出和心里对经典既定印象的彼此对比和补充。在补充的过程中,又在融会贯通四川市民文化和北京市民文化。李六乙导演是四川人,又长期在北京生活,这部戏和他的人一样,融汇两地文化。这部戏有一种效果,让经典更加经典,同时让经典更加丰厚、丰富,让我们在观剧独特体验过程中能够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剧本》杂志原主编黎继德谈到,这出戏是话题之作,在这个戏中充分体现李六乙关于纯粹戏剧的理念、思想、观点和原则,还有关于经典剧目如何改编、搬演、移植等等,这个戏是经典作品的地方化问题。话剧如何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一个剧目在各种戏曲间的移植改编的实践太多了,话剧在这方面有时相对欠缺,尤其像这样的作品,它的地域色彩很强,怎么到另外一个方言区、另外一个文化不太相同的区域去演出?这个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而且很成功。李六乙的纯粹戏剧思想在这方面得到体现,经典作品的地方化在这个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尝试、创新、实践。

(编辑:秦兰珺)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