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发掘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时间:2014年01月0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秋丽 李志臣 周振兴 邵淼淼 李子路

孔子像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杨建磊摄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讲话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社和山东省委宣传部在济南联合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沃土、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等角度阐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齐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深入探讨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重视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恢复中华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等问题。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和山东记者站站长赵秋丽也在会上作了发言。 

  本期《论苑》特整理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改革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勇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的胆识,又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需要思想文化的强有力支持,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改革正能量。特别是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元多样,如何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讲话精神,山东责无旁贷。我们要突出山东特点,精心组织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齐鲁文化研究阐释,依托孔子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等基地,加强齐鲁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打造山东特色理论研究高地。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打造具有齐鲁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特别是“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品牌,不断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力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建设文化强国并不轻松 

  当今中国,经济规模已成全球第二,但我们的经济成就与文化成就是不相匹配的。倘若我们的文化成就不能与经济成就并肩齐驱,最终将损害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件并不轻松的历史任务。

  纵观世界历史,曾经称霸欧洲大陆的荷兰王国和西班牙王国,因拥有强大的海军而不可一世,但没用多久,便退出了欧洲历史舞台中心。正是因为文化萎缩,决定了帝国寿命不长。后来的英国、法国奋起而历久不衰,这与英国、法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群体密不可分。那一时期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的世界地位,为国家崛起奠定了势不可当的文化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德意志的崛起及其文化发力,具有特别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欧洲大陆,德意志是后发国家。自18世纪中叶起,德意志民族中诞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思想大家、哲学大家和文学大家,以及音乐大家,如莱辛、席勒、康德、歌德、海涅、黑格尔、叔本华、贝多芬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等。经过一个世纪的文化发力和文化培养,德意志终于走到了全世界思想文化的前列。与德意志有所不同的是,基于古代社会的文化积累,我们大大超过德国,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激活,赋予新生命,展现新力量。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我们能够涌现类似德意志民族那样一大批的思想大家、哲学大家和文化大家吗?我们国内的知识阶层是否具备了德意志知识阶层那种为国家崛起服务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文化自觉境界呢?德意志的崛起及其文化发力,确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和总结的。(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尹韵公)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要求,这既是交给我们的历史任务,也是今后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我理解,“讲清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外国人、向国际社会讲清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历史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促进改革开放和世界文明对话,推动世界和谐发展;二是向中国的广大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讲清楚,让全国上下都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为学者,要讲清楚,要让人听明白,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而作为孔孟故乡、儒学发源地的山东,结合齐鲁文化的研究挖掘,来落实总书记的四个“讲清楚”,显得尤为重要。

  自汉代至清末,两千余年中国社会发展中,齐鲁文化以其中华民族人文圣地的特殊地位,以“礼仪之邦”的独特区域形象,在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中,都发挥了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文化影响力,成为海内外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齐鲁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特殊地位,是我们落实总书记指示应该首先明确的文化前提。

  齐鲁文化中积淀着深厚的民族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从当前实现中国梦的角度来看,一是争强之志,二是道德之心。山东人长期形成的尚功、有为、侠义与崇德、重教、尊老传统行为的有机统一,与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和传承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特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我们今天建构新时期文化精神的丰厚滋养。(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 王志民)

  为中华文化固元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激活中华文化的源头之水、重读古圣往贤的智慧话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天职,也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做一番休养生息、培根固元的工作。回到原典中去,以中国人特有的方式去解读、体悟中华文化,还中华文化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中华固元气。中华文化从本根上复活才是真正的复活;元气充盈,中华文化才能恢复健康的体魄。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华文化根在民间,儒学还活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身体力行者,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华美德的实践者。我在2013年12月初应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远东所的邀请,前往该所出席“儒学在俄罗斯”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中讨论最多的是“和而不同”,俄罗斯学者将“和而不同”理解为儒学的新发展,或者说是中国的新儒学。

  国际上已然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综合创新”,儒学在中国一定会重新焕发出光彩,重新引领世界儒学的发展。(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颜炳罡)

  发掘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国家软实力 

  我在孔子故乡学习研究孔子及传统文化六十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感情。2013年11月26日,我有幸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并当面聆听总书记的指示,对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充满信心。

  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总书记到孔子研究院,召集研究孔子及传统文化的人员座谈,体现了党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一位富有理想、有梦想的人物。《论语·公冶长篇》中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及《季氏篇》对“天下有道”“天下无道”的论述,都体现着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展示了他的理想,也是他的梦想。有想象就有达到想象的途径,孔子要用“礼”来规范社会秩序,用“仁”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切按“中庸”的方式办事,使每一个个人、家庭、社会都出现和谐的状态。

  如今,全国人民有了共同目标,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重视文化建设,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正是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措施。(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骆承烈)

  传统美德仍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培养形成的,主要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和革命道德。在传统伦理中,儒家伦理又占据着重要位置。

  仁义礼智,忠孝节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本义就是爱人。义就是合理,表示合理性,合理的事物,合理的行为,合理的状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和法度就能达到仁的境界。智的主要意义是智慧和明智。忠最初的内容是利国、利公、利民、利君,孔子增加了利他,使忠从单纯政治伦理扩大到社会伦理层面。孔子顺应时代变化,主张孝必须合乎礼法,孝敬父母必须心存敬爱,和颜悦色,对父母的错误要进行劝阻,官员要通过自己的孝行影响社会,改善社会风气。节的伦理学意义是气节、节操,“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就是君子的节操。儒家节操观造就了中华民族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优秀品德,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人们求仁,就能关爱他人,建立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人们讲义,就能崇尚道义,纠正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社会弊端;人们守礼,就能遵纪守法,彬彬有礼;人们求智,就能好学上进,实事求是;人们讲忠,就能对朋友尽心竭力,忠于国家,上下同心;人们行孝,就能促进家庭和睦;人们守节,就能坚守民族大义,爱国爱身。传统美德有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孔子研究院原院长 孔祥林)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孕育发展出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民族品格,滋养了中国精神,陶冶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国梦的文化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部成果,是近代以来文化变革和更新、建设新文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文化传承的优秀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纽带。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复兴梦。能够把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梦。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共同浇灌的文化,是吸收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汇而成的文化。当前,动员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要让中国梦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衔接,与各民族文化心理更加贴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个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精神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就要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使二者成为同一个整体、同一个过程。(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颜晓峰)

  守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必须有它的家园。自然家园重要,精神家园更为重要。古罗马帝国、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明古国的衰败,都和其精神文化衰落相关。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不但有文化之“术”的积累,更有深厚的文化之“道”在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强化中国人在文化价值信仰、心理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以此产生出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在感召、认同和向心力。民族文化的认同能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意志整合起来,激发起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情感向心力和责任感,从而自觉维护民族利益。

  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民族的自信自尊,过去是,现在仍然应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以及自强不息的深沉精神追求,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价值意识的深厚基础,也是国际竞争中最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无论是全球化背景的要求,还是中国梦的实现,抑或是民族凝聚、国家整合,都离不开民族精神家园的建造,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的弘扬。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优秀文化的传承,不能忽视“民族自我”。对自我和文化传统缺乏自信缺少弘扬的民族,是无法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建立在包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化的自信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 葛晨虹)

  把握思想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来山东,到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发表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传递了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确信息,体现了党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决心。

  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国发展的巨大内力。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蕴丰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华文化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天依然能够团结凝聚各族儿女,汇聚成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要科学把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总书记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孔子儒家思想,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我们要正确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认清传统文化特质;要有科学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要特别注意传统文化的时代融入性,抽象其精神,创造性地加以现代价值转换。

  要切实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学术引领,提升宣传教育水平;营造舆论氛围,扩大宣传教育广度。领导干部应该带头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形成社会风尚,建设新道德、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为改革发展注入更大动力。(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本版发言由本报记者赵秋丽,特约记者李志臣、周振兴,通讯员邵淼淼、李子路整理)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