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反思与未来

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黄 远

  精神的自由、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动力。能在有这种精神活力的艺术家和鉴赏者之间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这种沟通的愉快,我是亲身感受到了。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耿凤珍 

  志愿者的集体是一个快乐的集体,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理想而来,不论身份差异、年龄差异,大家都是朋友,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高瑜 

  志愿者队伍作为一支新兴的生力军,已逐渐成为联系美术馆和社会公众的重要纽带,在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日,由中国美术馆发起主办的2013志愿者与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年会暨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工作坊举行。这是中国美术馆界首次举办与志愿者服务相关的研讨活动,来自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的领导与全国约40家美术馆及艺术类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负责人、志愿者代表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进行了交流。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的美术馆共有265家,从业人员2782人,其中专业人员1497人,平均每个馆不到6个人。而在2012年,265家美术馆共举办展览5072个,参观人数达到了2119.19万人次,全国美术馆、博物馆观众的总数更是接近6亿人次。如此庞大的参观数字较之美术馆自身的专业人员,这个配比是远远不够的。人力资源匮乏,专业人员缺少,加大社会资源的引入和开展美术馆志愿者服务工作便成为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是,志愿者流失率较高、人员构成单一、缺乏健全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系以及志愿者服务缺乏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等都是当下国内美术馆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如何建立、完善美术馆志愿者管理制度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认为,随着国内美术馆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开展美术馆志愿者工作就要将国内美术馆志愿者管理机制、制度逐渐建立完善。在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等方面应与各馆实际与特色的宗旨理念相结合,不同的宗旨理念可谓一个美术馆的灵魂,对宗旨的认识,决定了志愿者对机构是否认同,也影响着志愿者的行为。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则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强调对于志愿者的管理要持有清晰的定位,他说:“要让志愿者在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局外人或者简单的辅助者,应该是美术馆的主人。”

  如何改善美术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奖励机制?如何增强志愿者在美术馆的自主性、积极性、归属感?如何控制和降低美术馆志愿者的流失率?完善美术馆志愿者权益的法律保障也很重要。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指出,近些年国际上兴起的一种由企业拿出部分资金支持退休员工参与志愿者工作的方式值得借鉴,“这样做既能保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美术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存历史记忆、施行人文教育的场所。志愿者打通了艺术创作与接受之间的通道,助力于全民美术素养的提高。因此,拓展在公共教育和志愿服务方面的探索,已然成为打造真正意义上“为公众的美术馆”的必然条件。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