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首都博物馆举办沉船宝藏展

时间:2013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菲

首博举办沉船宝藏展

带你追寻古船起航前的模样

青花团菊纹八棱小罐

青釉刻划花纹盘

  800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宋代商船从泉州港出发,这次航行将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东南亚抑或更远的地方,但令人惋惜的是,船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为石撞沙掩,与其他沉没于南海水下的无数残舟断楫为伴。直至21世纪,方被考古学家打捞出水,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一睹它昔日的芳容,寻觅它过往的故事。8月22日至10月7日,由首都博物馆与海南省博物馆特别策划、联合推出的“南海遗珍——西沙华光礁沉船宝藏展”就再现了这样一段不曾被许多人知晓的历史。展览为观众奉上了200余件套展品,囊括了瓷器、铜器、石制品等不同器形、用途的文物,除西沙华光礁沉船的货品外,还有大批出自西沙群岛众多岛礁的文物展品;所构成的5个单元之间层层递进,可以用发现、探索、追溯、回顾、解答来概括,揭示了人们关于“华光礁Ⅰ号”的古船样貌、起航何方、货载经途、沉船始末、水下考古发现前后的诸多疑团。

  复原码头:“华光礁Ⅰ号”为何会沉没?

  一进展厅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漂流瓶”集合而成的蓝色展墙,犹如向观众卷来的海浪。这是展览中的特别构思,一个个装有纸条的玻璃瓶首尾相拼,写着我国南海诸岛的经纬度,瓶体集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南海汪洋的设计画卷。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道。这片广阔的水域联结了亚、欧、非三大洲文明,承载了东方海洋文明史,记录了海洋先民的智慧与无畏。然而,大海也给历代船家带来无限的辛酸与苦难,葬送了多少海洋英雄的梦想。西沙就是南海丝绸之路海道上最危险的水域,在其水下留存着众多沉船遗迹。

  走进展览的第三单元,长达9米的模型场景夺人眼目。这是复原的泉州码头,夕阳西下但人们依旧忙碌。这个场景描述了起航前“华光礁Ⅰ号”熙熙攘攘的装船场面。这些人不会想到,在不久后,这条大船的航行生涯将就此终结。那么,“华光礁Ⅰ号”沉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环中国海古代海洋文明的中心在东南闽、粤、浙沿海,其造船、航海技术与地域传统各有差别,在船舶形态上表现为“福船”、“广船”、“浙船”三大海船。“华光礁Ⅰ号”为“福船”,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活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考古队员在华光礁的礁盘上仅发现了沉船的下部结构残骸,而上层甲板却全无踪迹。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邱刚进一步解释说,根据这些线索,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这艘古老货船的失事原因:既非在礁盘内失事而后被风浪吹入浅水区,也非从礁盘内航行到华光礁处停泊,可能的猜测是当货船在靠近华光礁处航行时,因驾船或操控失误,导致船只被风浪托起,抬入到礁盘内浅水珊瑚丛中搁浅,并造成船体破碎。

  还原海底:“华光礁Ⅰ号”上都有些什么?

  本次展览的第四单元设计,有别于以往玻璃展柜放置展品的方式,而是在展厅中设计了两个大型沙坑,所有从“华光礁Ⅰ号”打捞出水的文物被按照不同的类型摆放在白沙中,还原它们在海底的状态。这些白沙也很有来头,都是从海南专程运来的珊瑚沙。

  掩盖在白沙中的青白釉弦纹执壶经过千年浸泡,受到海水侵蚀,虽已斑驳,但仍可一窥福建北部地区民间瓷窑的烧造水平。另一件青釉刻划花纹“吉”字大碗内刻划的篦纹是“华光礁Ⅰ号”打捞出的各类大碗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装饰风格,刻划篦纹所用工具虽然简单,但线条纹样变化多端、自然流畅,碗心的“吉”字是南宋福建地区南安罗东窑的产品特点。

  “华光礁Ⅰ号”出水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酱褐釉最少。器型主要有碗、盘、碟、盏、瓶、壶、粉盒、罐、钵、军持等,器物的装饰手法有刻划、模印、堆贴、雕塑等,有的还是几种技法组合于一器,主要的纹饰有荷花、牡丹、菊花、宝相花、缠枝花、折枝花、卷草、乳丁、珍禽、瑞兽、人物以及吉祥文字等。此外,在一些器物的底、足内发现有墨书题记还有模印铭文、纹样等,在所发现的器物中,87%为产自闽南民窑的产品,种类多、品种杂、包装成摞,另有少量景德镇青白瓷器,数量少,较精致,不似大宗贸易用品。因这些器物所属年代为南宋中期,由此确定了沉船所在的年代。

  据策展人冯好介绍,古代南亚、东南亚诸国(部落)经济水平较低,进口瓷器或为解决日用民生或为宗教活动之用,无力接受中国高质量产品,所以华南沿海大量生产陶瓷器的民窑比同时期的景德镇窑更适应市场需求,倾向于民用的特点。

  考古发掘:“华光礁Ⅰ号”怎样重见天日?

  “‘华光礁Ⅰ号’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的远海地区发现的第一艘古船,也是首次在这一地带展开大规模沉船的考古发掘工作,历史、学术价值相当丰富。”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在展览开幕式上透露。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1996年由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民发现,发现时它已多次被盗掘,遗址表面曾用炸药炸出了3个各深1.5米的大坑,散落的瓷器呈东南、西北方向分布,埋藏在珊瑚砂下面的器物还可辨认出原来的堆放形态。

  不难想象,“华光礁Ⅰ号”的发掘过程并不轻松,透过展览,人们也可以大致了解沉船考古发掘的流程与经过——先是对周围相关海域进行水面搜寻;然后要根据水下遗址定位设置探方,此次考古人员共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4平方米,发掘总面积达370平方米,水深为3米;再次是冲沙抽泥,这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后,发现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而船体上部有多处大型凝结物叠压,经过50多天的艰苦努力,绝大部分遗物提取完毕,发掘现场回填保存;最后则是对船货标本和船体进行测量、绘图、采集初步保护处理以及船体出水、清理、提取、清污处理。

  据悉,“华光礁Ⅰ号”共经历过3次考古发掘。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工作研究室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水文物1800余件;2007年至2008年开展的两次抢救性发掘,出水船板511块、文物6000余件。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