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非遗传承与文物保护珠联璧合

时间: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 菲

47位非遗传承人身怀绝技“进宫”修复文物

非遗传承与文物保护珠联璧合

  一盏做工精良的宫灯如今却变得“灰头土脸”,剑鞘上覆盖有珍贵鲨鱼皮的佩剑则锈迹斑斑,体量巨大的皇家马车内饰壁画耷拉下一半儿……走进尚未对公众开放的慈宁宫,这些昔日的宫廷御用品被摆放在配殿中等待重焕光泽,因为“故宫博物院院藏的一大批亟待修复与保护的文物迎来了他们新的守护者”。6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合作开展的“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合作项目正式启动,47位身怀绝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进宫”,在紫禁城为他们开辟的8个工作室里,参与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来。烈日炎炎的午后,慈宁宫院落内,正接受各路媒体采访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心中虽有着忧虑,但更满怀希望。

  80vs180万的空白谁来弥补?

  目前,在故宫博物院院藏的180余万件文物中,以往堆在库房里的这类“杂物”,或是经过原状陈列的很多文物资料,估算起来大约有百万件需要保养,更有一部分急需抢修。单霁翔表示,因年代久远并受保管条件制约,故宫博物院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待保护修复。

  据了解,虽然故宫博物院拥有一个力量强大的文保科技部门,80名工作人员供职于此,在中国博物馆界是阵容最为齐整的,但面对这样庞杂的待修和待保养文物来说,院内现有力量,无论从技艺门类上还是人员方面都过于单薄,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实现对这些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像这样的文物我们就无人能修”,指着一件已变形的盔头,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苗建民不无遗憾地说,文物保护修复需要精雕细作,慢工才能出细活,现在我们一个人要管三五个门类,显然不会很到位,甚至还有些门类是空白,比如镶嵌类,包括玉石的、螺钿的、珐琅的等等,每种加工工艺都不同,深感力不从心。

  对于博物馆从业者来说,一方面试图借助科技手段延缓时间给文物带来的“痕迹”,另一方面就要解决人手不足之问题。经了解,以前清宫造办处的很多能工巧匠后来都聚集在北京市崇文区,现在崇文区已并入了东城区,这便促成了此次合作。这里不乏国家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也不乏国家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木器、漆器、景泰蓝、玉器、剧装、宫灯、象牙雕刻、地毯、花丝镶嵌等,东城区在传统手工技艺方面人才济济,有些甚至就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艺人的后代传人,清宫造办处漆作匠人韩启龙第五代传人柏德元便是其中的代表;而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种桂友、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宫灯技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翟玉良、缂丝织造技艺苏州市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江、北京市中华传统技艺技能织补工艺大师姜西玲等,也都是各自领域里的行家里手,王建江成功复制了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明清皇帝服饰,孙颖所在的北京剧装厂曾为故宫博物院复制绣品文物200余件。

  记者在现场看到,他们都将参与到此次项目中来,逐步对木器家具、宫廷灯具、车马轿舆、中和韶乐、佩刀佩剑、盔头、缂丝挂屏7个类别的文物进行修复保护。“现在在建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将设置两万平方米的文保科技用房”,单霁翔还透露,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其中15000平方米用于各类文物的保护修复,除该院外还将承担国内各博物馆的需求,而另外5000平方米可以让观众参观文物的修复过程。

  “宫门”不高,安全门槛却很高

  在采访中,这些创作过众多精美作品的工艺大师们却都有些心怀忐忑,与以往多是复制不同,他们坦言:“为故宫博物院修复文物,难度很大。”其实,此次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当下我们用于修复保护的还只是资料性文物,上等级的暂时不会涉及,待双方互相磨合熟悉后再进一步开展。”苗建民说,涉关文物,怎样小心谨慎都不为过。

  在合作项目启动之时,安全培训率先开始,参与文物修复的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北京同兴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北京珐琅厂、北京剧装厂、北京象牙雕刻厂、北京美术宫灯厂、北京百工坊艺术品有限公司、北京昭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和技艺传承人首先要进行安全培训。启动仪式结束后,“学员们”纷纷展示起了他们的“课表”:《文物保护法》以及故宫博物院防火安全、内保安全、文物安全、文物修复安全,这一全天候的安全培训可谓排得满满当当。苗建民告诉记者,跨入“宫门”的一道道门槛不高,但安全门槛却很高,因为艺术品创作与文物保护理念存在差异,必须本着最小干预的原则实施。“用一周的时间,由故宫博物院的4位处长、3位科长担任教员,此种情况在其他合作项目启动之时恐怕并不多见。”在故宫人看来,抢救性地修复保护好珍贵文物固然重要,但安全工作更为重要,“面对历经百年、数百年留存下来的文物,无论是哪一个等级,哪怕是文物资料,都十分珍贵,我们必须心存敬畏、认真对待”。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此次合作项目的实施,无疑也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在用人机制方面的一次积极探索。经过安全培训,并在实际修复保护工作中确有一技之长,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方面修复任务的人员,将被故宫博物院纳入专业人才数据资料库,长期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力量。与此相伴随的是,对于有的工艺美术企业难于生存、一些传统技艺因老艺人去世而无以为继等状况的担忧,通过“平安故宫”工程为契机,经故宫博物院和东城区人民政府“牵线搭桥”而得以改善——一大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得到振兴,更多的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大量优秀的技艺人才陆续涌现,文物保护科技修复事业后继有人、蓬勃发展。“如果说文物的抢救性修复、避免文物的损毁是‘平安故宫’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那么与这些文物保护修复直接相关的各种技艺,在濒临失传的绝境中得到了抢救性的恢复,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科学的记录与研究,使原来仅靠口传心授的独门绝技通过运用档案记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得到了永久性的记录和有形地展示与传播,这同样是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非常重要的成果。”单霁翔认为,这不仅是故宫之幸、文物之幸,更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