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专家谈北京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

时间:2013年06月17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传统格局不能改 城市功能得改善——专家谈北京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

图为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规划效果图。 (吴晨提供)

 

  尚在规划研究阶段的北京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项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孙劲松介绍,北京市在旧城保护发展方面,走过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十二五”期间,将坚持旧城整体保护。什刹海地区保护示范项目是在探索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发展的新模式,它同时也是一个民生项目。

  记者近日采访了什刹海地区旧城保护示范项目总规划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吴晨,他介绍了该项目的调研和规划设计方案。

  吴晨说,项目组从2011年开始前期调研,在政府持续多年的整治工作基础上,通过对什刹海地区所有胡同、院落进行实地考察和入户调查统计,又取得了大量鲜活的资料,提出了规划设计构想。吴晨指出,传统北中轴线(地安门大街)两侧现代建筑过多,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和历史风貌,机动车通行与停车挤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目前地铁八号线什刹海站施工,加剧了该街道交通的拥堵、混乱。今年年底将开通地铁八号线的南延线,届时交通、旅游、商业和居民等人流将在此叠加。鉴于传统北中轴线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情况,当务之急,必须尽快开展整体规划研究,对其进行具有可实施性的保护、整治和提升城市功能。

  北京传统中轴线和什刹海地区是旧城的主要经脉,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千年留下的文化遗产。孙劲松向记者介绍,什刹海旧城保护示范项目的目的是让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治理环境、疏解人口等,项目资金有北京市和西城区政府的投入以及国家银行提供的贷款,概算里面包括资源置换项目的支出,比如一些建筑与传统中轴线、什刹海地区的风貌不相协调,为了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需要对其整治和改善环境。什刹海地区的四合院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变成了大杂院,这是因为七八十年代人口骤增,居民私搭乱建,目前居住条件非常差。人口疏解和院落保护的意图是让居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愿腾退,迁走的居民由此改善了居住条件,经过修缮腾退的院落、房屋,拆除私搭乱建的建筑,延伸市政管网,可以改善留下来的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达到恢复历史风貌的目的。

  关于专家和文保人士提出的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真实性和原貌的问题,吴晨表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更新的过程,我们一向反对在北京旧城大规模拆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是胡同等城市肌理不能丢失,传统城市格局不能改变,古建文物不能损毁,城市功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获得提升。在什刹海地区保护示范项目的规划中,通过调整机动车道和增设公交港湾等措施缓解交通,地安门大街机动车道将由“两上一下”改为“一上一下”,以保证人流空间,经过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研究论证,目前道路交通疏堵方案已基本完成,街道风貌整治方案也将同步开展,对地安门大街两侧高大建筑进行整治,挖掘本地区原有风貌特征和景观元素,引导与控制建筑风格。吴晨介绍,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什刹海地区将形成“一线、两街、多节点”的结构,“一线”即传统北中轴线;“两街”即烟袋斜街和白米斜街;“多节点”包括地铁口下沉广场、地铁织补工程等,创造多元整合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提升模式,以此改善城市景观和交通功能。(本报记者 王燕琦 杜弋鹏)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