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在创作中思考文艺与时代和人民的联系——2012年度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报告(摘编)

时间:2013年04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戏剧家协会

话剧《甲子园》

  报告主持人季国平

  报告负责人季国平

  首席专家王评章

  撰稿方李珍 邱剑颖 蔡福军

  一、发展概况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2012年戏剧的观念、生态正悄然发生变化,文化氛围和创作条件更加优化,演出市场和鼓励政策更加完备,戏剧理论建设得到空前重视;特别是党和政府对文化高度重视,对戏剧的扶植、投入力度加大,戏剧艺术家艺术智慧和创作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中国的戏剧舞台呈现出繁荣、丰富、积极、活跃的艺术态势。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戏剧界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努力思考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文艺与时代和人民的联系。2012年后半年,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调演、汇演,全国戏剧舞台演出万紫千红,一片繁荣。

  1.戏剧创作成果丰硕

  今年现代戏创作的最大特色是,越来越多的作品努力避免从概念出发,更多地从老百姓角度写戏,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塑造人物,站到了一定的人性高度与美学深度。秦腔《花儿声声》,唱出了西海固人的心声。豫剧《王屋山的女人》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勇气、毅力、诚信等可贵品质。此外,较好的作品还有花鼓戏《山竹》,沪剧《挑山女人》,上党落子《申纪兰》,豫剧《刘青霞》、《天职》等。

  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亮点鲜明,又有了新的突破。桂剧《七步吟》人物塑造上,曹丕在霸气阴险中有了宽容和亲情,曹植在才华忠厚中有些恃才傲物,甄宓在美丽多情中多了几分忧虑和刚烈,显现出许多新意。而以厚重、丰富、深刻见长的昆曲《景阳钟变》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还有一些新编历史剧亦可圈可点,向剧种本体回归是它们最大的共同点。

  话剧创作在一如既往地注重发挥其特有的深刻性、时代感、感染力的同时,加强了对生活、生命的“思考”与“追问”。《甲子园》直击当下现实,折射出不同年龄层的心灵隐秘,呼唤温暖的人性回归;它坚持严肃的戏剧走向,是年度现实主义话剧中的力作。《红旗渠》塑造了以杨贵为首的一批人物,弘扬了“红旗渠”精神。《大哥》、《立春》、《共和国掌柜》、《古田会议》、《拓跋鲜卑》、《卤煮》、《雾蒙山》、《理查三世》、《我们的荆轲》也是这一领域的力作。

  其他门类的创作亦精彩纷呈,佳作迭出。如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歌剧《钓鱼城》、音乐剧《猫》中文版、民族舞剧《绣娘》、木偶皮影剧《马可·波罗与大熊猫》等。值得关注的还有舞剧《碧海丝路》、《周璇》,歌剧《运河谣》等。

  2.戏剧人才培养成果喜人

  采取有效和灵活方式,从基础和薄弱领域抓起,成为2012年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今年9月,中国剧协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了全国中青年导演高级研修班,大大提高了各地中青年导演人才的思想水平与艺术修养。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与全国青年导演研修班编导交流联谊会于10月底举行。各种演员读书班如第二届梅花奖演员读书班和福建省知名演员读书班等的举办,有针对性地为演员夯实了理论基础和素养积累。此外,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推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不仅标志着人才培养得到高度重视,还标志着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正走向多样化更走向国际化。

  3.演出市场日渐活跃,戏剧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大

  2012年中国演出市场有了质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民营剧团已成为市场有力竞争者。而今年有更多的老百姓进剧场看戏,还要归因于文化部出台的“文化惠民工程”。相应地,各地宣传文化主管部门都出台了鼓励戏剧院团增加演出和下基层惠民服务的奖励性补贴措施,一些大型演出场所也把惠民作为回报社会的举措。戏剧演艺事业不仅满足了国内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得到国际的青睐,在各种国内和国际艺术节交易会上戏剧都成为了参与主体。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许多国内戏剧创作成果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亮点。

  4.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凸显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2年中国戏剧走出去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我国当代原创或由中国艺术家演绎的世界戏剧名著成为令国外观众赞叹不已的话题。例如话剧《理查三世》参演“环球对环球——莎士比亚2012国际戏剧节”,在伦敦奥运会上一展风采;舞剧《周璇》全球巡演起航等等。

  在走出去的同时,2012年在我国举办的世界戏剧文化活动、交流与演出也非常丰富。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五届“国际戏剧季”和“华彩欧罗巴”等以我国戏剧人为发起主体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活动成功举办。“2012亚洲欧洲戏剧人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成立了亚戏联基金会,以资助各国最能代表亚洲水平的戏剧。

  5.理论评论工作得到重视并确实加强

  2012年是中国戏剧理论建设和成果都非常显著的一年。9月,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在北京颁奖。在理论、评论成果上,2012年也出现许多具有现实性和代表性的真知灼见。有理论家建议,既要强调保护剧种的个性,又要认识到剧种变异的不可避免。不要为了维护剧种的个性而划定创作题材的范围,而应该通过剧种的革新来提高它的艺术表现力。当一个剧种产生某种变体,不要为了维护剧种的纯正性而加以歧视,而应该承认新剧种的诞生。在戏剧二度艺术研究方面,以“关注现实,解剖人性”为主题的中国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体系论坛,重申了导演的思想性,强调了对人性的关怀。这些带给人许多启示。

  6.戏剧教育基础工程的作用得到充分认识

  全国校园戏剧活动非常活跃。10月,第三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业已形成一种普及戏剧文化的有效常态机制。国家大剧院将百余场活动带到大中小学、企业、社区,让更多群众分享歌剧艺术的魅力;福建在小学开设莆仙戏唱腔课;浙江举办中小学生艺术节“校园剧”作品加工会;林兆华将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办戏剧研修班;北京、苏州、香港、台湾高校共同推进“昆曲传承计划”;中国歌剧界迎来首批研究生。

  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北京快乐人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达成了10年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儿童戏剧走进乡村学校”百县千校工程,推动儿童戏剧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越剧《西厢记》

  二、现象与思潮

  “反思”与“重建”两个关键词,成为2012年戏剧现象与思潮围绕的热点与议论的重点。刘厚生撰文表达了对地方戏困境的忧思,认为目前地方戏在剧种生存、人才队伍、艺术生产、艺术竞争力、整体素质等方面都有日益衰微的趋势。更有学者对当下“泛娱乐化”语境下出现的:全国各地各种赛事如火如荼,但戏剧的活力、创造力却差强人意;大城市、名剧团红火,大部分基层剧团却不景气;戏剧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购买力总体低下;戏剧向一般文化消费品转型,缺乏经典,过度娱乐,导致戏剧精神的缺失;当下戏剧创作存在创作动机浮躁、内容浮夸、形式浮华、思想浮浅,中国戏剧的价值亟待重建等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积极探讨。

  而一些重点院团藉其重大纪念活动,使其重要意义重新回溯到戏剧人的视野,再次站到戏剧思潮的中央。30年前《绝对信号》点燃了中国小剧场及实验剧场运动;今年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举办了“当代剧场30年”讨论会,再次审视《绝对信号》的意义,期待在中国话剧当下过度商业化的氛围中,为纯粹的戏剧创作以及戏剧的创新、探索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与空间。今年人艺建院60周年院庆成为整个话剧界的大事,60年来北京人艺秉承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以及她不断进取、拒绝重复的艺术追求,引发了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西安易俗社百年庆典系列活动与传统经典剧目低票价惠民活动颇吸引眼球,其继承发扬文化人参与戏曲艺术的优良传统,认为“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一社之本是整个戏剧事业之本”的观念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前几年,今年的“青春版”热度有所褪减,观众的热情也不如原先那么高涨;“明星版”的名牌意识则仍然大行其道,如茅威涛封箱版越剧《西厢记》、北京人艺话剧《窝头会馆》等;“混搭”风不仅依然流行,而且呈愈来愈强劲之势,这方面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文章。

  新创剧目的生命力被格外重视,并取得显著效果。一些新创(包括整理改编)剧目从创作首演至今达数百、上千场,已成为可资研究与借鉴的现象与标本。河南省豫剧二团创作演出的《程婴救孤》十年来演出800场,并几乎囊括所有国家舞台艺术大奖,成为了当代戏剧界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则迎来“1000场纪念版演出”。厅堂版《牡丹亭》五年来在皇家粮仓驻演场次达600场,而今年600场纪念活动的演出门票也在低票价、全零售的情况下全部售出,为传统戏曲的生存方式提供有益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戏剧院校、剧团及剧院间不约而同出现了“联盟”的新气象。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是国内首个由多家国内国际剧院及演出机构共同发起倡议组建的专业性演出合作体。71家剧院成员,将整合剧团、经纪公司与学术界等的相关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围绕艺术创作与整合交易,逐步完善演出产业链,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中央戏剧学院今年牵头发起成立的“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是旨在针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联合国内行业协会和具有代表性的戏剧院团、演艺集团、剧场,以及戏剧文化研究机构等单位成立的非营利合作组织。中央歌剧院与广东明大智业投资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数字化舞美科技应用产业基地”,可以有效改善国内长期存在的舞美布景创意、制作、表演艺术与高新技术结合不够的问题。北京人艺今年也在建舞美创作基地,在怀柔建成两个各1000平方米的摄影棚,希冀在舞台和影视之间搭建起一道桥梁能够相互借力。“国家京剧院·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基地”则是国家京剧院在国内建立的首个基层联络基地。

昆曲《景阳钟变》

  三、创新与突破

  1.“新”剧目

  2012年,在戏剧创作的海洋里,昆曲《景阳钟变》与儿童剧《想飞的孩子》以其鲜明的创新与突破获得了一致的赞誉。《景阳钟变》改编自传统剧目《铁冠图》,在有分寸地保留了崇祯及其遭遇的悲剧感的同时,充分保留并强调原作者所表现的亡国之痛的集体情感,同时把崇祯形象沿着原作者的情感进行符合历史的深化或者说复原,使同情内含了深刻的客观的反思与批判,而又不破坏这种同情的力量所赋予艺术形式的内在和全部的魅力,开创了戏曲整理改编传统戏的一条新路。

  儿童剧《想飞的孩子》是目前全国儿童剧中最好的作品之一,在儿童剧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上有一定突破,其意义已远超作品本身。另外,剧中成人角色的儿童化表演也是一个创新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突破了儿童剧单线的戏剧结构,采用双线交叉、相互推进的结构,强化了戏剧冲突,升华了戏剧意义。

  在形式的探索上,由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联合出品拍摄的京剧艺术影片《响九霄》,努力展示和突出京剧大家裴艳玲的精彩表演,并首次用数字艺术手段,创造了用中国传统水墨画作为影片景物,把戏曲与国画的写意共性融合在一起,探索出戏曲艺术片的新路。

  在对外演出上,沈铁梅跨界主演了美国版歌剧《凤仪亭》,这是世界上首部尝试不用歌剧演员而只用戏曲演员的歌剧。《凤仪亭》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

  2.“新”概念

  相较于小剧场,“微剧场”更注重实验性。过去的两年,1933老场坊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诞生了上海话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微剧场更青睐于有开拓性的新兴创意小剧场话剧,文化左岸推出欧美新浪潮当代戏剧演出季。

  “高清歌剧”在遍布世界4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终于登陆我国。“大都会”版的歌剧《魔笛》首次出现在上海大剧院的大屏幕上,歌剧在上海从此进入了“数字高清”时代。歌剧因传播方式的改变而焕发了新生。

  “应用戏剧”也在我国获得推广。“国话儿童俱乐部”首度举办公益项目“暑期儿童戏剧教育体验馆”,“儿童戏剧教育”这一概念加强了戏剧的应用功能。关于“应用戏剧”的运用和推广在欧洲国家早已开展,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纳入了戏剧推广的常规课程应用中。近些年,内地也逐步有序地在北京、上海等教育相对先进开放的城市试点推广。

  3.剧团、剧目运营“新”理念

  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继续巡演,并以“按周卖”的演出模式签下百场订单,打破国内项目按场演卖的老规矩。该剧从一线城市大规模巡演,打造知名度,到试水巡演二三线城市,打造美誉度,最后为该剧选择一座城市长期驻演,实现项目由运动战向根据地作战,实施市场化运作;并与所在城市发生关系,植入当地文化生态,带动配套衍生产品和周边产业包括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三步走”扭转了中国演艺产业市场运作观念。

  小剧场市场的火爆引来了不少投资机构的关注,今年3月北京戏逍堂获得融资,继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与开心麻花等5家文化企业签署投资协议,资本俨然已有进入话剧产业的趋势。在多路资本的参与带动下,小剧场话剧繁荣发展,企盼着在资本洗礼中升级,但要警惕的是类型化创作模式,防范创作变为生产,剧目沦为项目。

  此外,音乐剧《我,堂吉诃德》秉持低票价、长档期的生意经,音乐剧《文成公主》注重营销,充分发挥网络微博等新媒体作用,并开发产业链,如在布达拉宫对面进行实景演出等。这些新的尝试不仅引发广泛关注,也促动了不少学者的深思与跟踪研究。

桂剧《七步吟》

  四、问题与思考

  在戏剧艺术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为:

  1.地方戏曲生存窘迫,亟待社会关注扶持。问题集中表现在:剧种剧团大量衰减;剧团体制混乱;优秀剧目(包括优秀传统剧目)和优秀演出渐少,吸引不了观众,不仅剧团减少,而且在城市站不住脚,退守农村;编导力量薄弱,优秀剧作家流失严重;接班人才匮乏;艺术思想薄弱;艺术竞争力萎缩;地方戏工作者文化素养平均水平不高;至今没有地方戏的完整政策等。

  这些问题不仅各自存在,而且互为因果,应充分认识问题的存在,根据各个剧种的实际情况,寻求改善与发展之路。最关键的是应有一个完整的戏曲政策的扶持。自1951年中央人民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后,至今没有第二个全国性、长时期的戏曲政策。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如何振兴戏曲,需要政府、剧团、社会、传媒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2.戏曲艺术传承创新认识和创作上的某些误区亟待克服。近年来,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最为突出的仍然是自我迷失和脱离观众。以为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不尊重戏曲,用话剧等简单甚至是粗暴地改造戏曲,盲目“创新”,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丢失了戏曲的本体;盲目追求“精品”,从编导、音、舞甚至表演,请来各路“神仙”,因不熟悉剧种,消解了戏曲及其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如此“创新”的结果,注定是“千人一面”、“似曾相识”,必然严重背离了戏曲的草根性和民间性,结果是观众不买账。

  戏剧理论家季国平呼吁:当代戏曲的传承创新,“返本开新、回归大众”是关键。“返本”,就是回到戏曲之本体、戏曲之美学精神;“开新”,就是把握戏曲美学精神,从戏曲本体中走出一条当代创新之路。戏曲形成于民间,呈现的对象是人民大众,戏曲的美学精神是以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为核心的,戏曲只有回归人民大众的沃土,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世之作,也才能实现“返本开新”。

  3.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亟待转变观念,提升本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戏剧艺术从创作到营销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下,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营销的创新,已经成了戏剧艺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传统传播方式而外,各艺术院团还应积极挖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营销传播等方面的巨大功能为己所用,如此既节约成本,又可最大范围最为快速地推广剧目。

歌剧《运河谣》

  五、趋势与建议

  专家、学者们“把脉”当下戏剧发展趋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1.小剧场戏剧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今年在小剧场运动三十周年之际,小剧场戏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商机。但商业文化的入侵却让小剧场话剧在不同程度上被消费主义所解构,陷入一种泛娱乐化的尴尬境地。其作品良莠不齐、演出成本昂贵、拓展市场难度大、编剧大量流失、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已然成为其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

  小剧场话剧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艺术与票房的双重压力,如何寻求与市场的契合点,已经成为小剧场戏剧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艺术创作中,应努力恢复小剧场戏剧探索与实验的本性,严把剧本质量关,保证艺术质量外,同时借鉴孟京辉“千场犀牛”的启示,在把握住当下引起人们共鸣的主旋律的同时,不断吸纳新的能量,不断表达对时代的看法,保持作品的新鲜度,延长其艺术寿命。

  小剧场戏剧应充分认识到小剧场相对于影视剧的优势所在(即它的变化与互动性),鼓励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创作。各级文化部门也应积极引导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戏剧创作的团队,让他们从商业体制或院团体制中解脱出来,不要因为过度重视营利目的而限制了才华的释放。

  市场运营上,可加入明星、增加宣传力度和迎合观众口味等方面的元素;尝试“第三职业戏剧联盟”策略,让非职业的演员利用业余时间排演戏剧,既降低运营成本,又能让热爱戏剧的人们亲身体验戏剧,普及戏剧文化;还可以良好艺术质量和口碑吸引投资界注意力,推动小剧场戏剧发展。

  2.民营院团的生存状况及出路

  2012年全国各地民营院团发展迅速,数量已经突破8000家,成为了市场有力竞争者。上海市为推进民营剧团建设,出台了政策引领、创作资金扶持、品牌打造、平台支撑、市场培育、环境营造六大举措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良性发展,更是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山西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发展之初就打破常规,走起了集剧目生产创作、戏剧文化研讨、戏曲人才培训于一体的道路,其管理模式近于外企。北京雷子乐笑工厂5年来一直在做“原创减压百姓喜剧”,为企业定制话剧,尝试话剧网络团购。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安徽省文化厅持续实施“四个一”和“3311”计划,大力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目前,安徽省注册登记的民营艺术院团1448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年演出3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4.5亿元,院团数量、演出场次和收入均占全省文艺表演团体的90%以上。

  由于民营剧团的艺术质量和实力都得到增强,2012年其演出报酬也较大幅度提高,山西、河南、浙江、福建、广东五省民营剧团的戏金与国有剧团的距离缩小,有的甚至持平。

  民营院团仍然面临着创作经费少,生存空间狭小,招收演员困难,成员流动性大,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依靠个人魅力支撑等问题。需要民营剧团自身从各方面拓展渠道,也需要政府在场地、税收、宣传、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制度保障。此外,民营剧团在创作中要注意创意要与商业模式相结合。

  3.儿童剧发展的趋势与建议

  儿童戏剧院团遭遇创作压力,亲子剧场基本上每个月换一个剧目,不换则无法支撑。对此,院团之间可实行剧目置换以缓解压力。并针对国有院团具备作品、人才和场地优势,民营院团营销较强等现状,加强民营院团和国有院团间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而就具体的艺术创作而言,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依照适合当代儿童的审美来创作。

  面临市场激烈竞争,能否突破儿童文化产业链拓展困境,已经成为儿童戏剧院团取胜市场的关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木偶剧院等国内儿童艺术剧院正在努力尝试拓展儿童文化产业链,但进程一直缓慢。

  专家指出,儿童戏剧院团应积极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与动漫制作、图书发行等业外结构合作,利用他们丰富的儿童动画故事蓝本、品牌动漫形象等优势资源,通过剧目独家代理、共同制作、卡通形象品牌授权等合作方式强强联手,从而带来双赢局面。儿童戏剧院团应努力创作自己的卡通形象品牌或者形成全国性品牌,拓展儿童文化产业链;并加大与少儿电视台、图书出版单位、视频网站等媒体的合作力度,通过图书出版、网络视频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