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说子弟书——赞《子弟书全集》出版

时间:2013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廖 奔

  “太平歌词子弟书,开篇妙语似连珠。单弦牌曲八角鼓,风送时调满京都。”

  子弟书是清代北京、天津、沈阳等地——主要是北京流行的清音鼓曲的底本,由满族八旗子弟创作,乾嘉时期盛行,同光以后衰亡,流行一百五十年。子弟书可以说是清代俗曲创作的一座高峰,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硕果,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像彗星一样一闪即逝,很快就被历史淹没了。民国初期想找到子弟书的抄本已经成为奢望,所以人们大多不知道其情形。但是一个契机出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京车王府所藏曲本披露于世,人们成规模地见到了子弟书的众多文本。王季思先生说,车王府曲本问世的意义可与安阳甲骨、敦煌文书的发现并提(王季思《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序》)。当然由于流出的渠道不同,这些曲本分散流落民间,所以前辈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搜集、编目和整理,但都不够完整。最近中山大学古籍研究所黄仕忠教授的团队把能够搜集到的子弟书曲本520余种麇集成册,加以整理校对标点出版,为子弟书的普及阅读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子弟书在中国俗曲、民歌创作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中国民歌自古盛行,体现在战国时代就是“国风”,南北朝民歌至今为我们所推崇。五代曲子词兴起到金元散曲流行的结果,出现了唱赚、诸宫调、散套等高雅曲作。明万历年间大江南北盛行的俗曲,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顾曲杂言·时尚小令》里有记载,如【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挂枝儿】、【打枣竿】等等,“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当时坊间大量印行这些曲词刊本售卖。那么,清代俗曲有哪些呢?鼓词、弹词、道情、琴书、莲花落、子弟书、八角鼓、时调小曲等等皆是。子弟书在乾嘉时期异军突起,用京腔京韵演唱,用单弦、八角鼓伴奏,一二人即可登场,形式简单,自娱容易,因而在八旗子弟中一时风靡。北京吟唱还分为东城调、西城调不同的流派,风格各自有别,如东城调铁马冰河、悲歌慷慨近弋腔,西城调缠绵悱恻、婉转悠扬近昆曲,可以见出其受到当时京城盛行戏曲唱腔的影响,可惜今日声腔不传而只余曲词。子弟书段子多改编自当时流行的戏曲、说书、小说故事,许多曲本干脆就是作者看戏听书读文有感而逞意炫才之作,如说“客居旅舍甚萧条,采取奇书手自抄。偶然得出书中趣,便把那旧曲翻新不惮劳”(子弟书《天台传》),因而内容丰富、曲词精雅。但子弟书唱词在当时却并不为汉族文人所注重,因为它不登大雅之堂,尽管我们今天读来许多曲词意境音节绝美,但当时传统观念鄙视通俗写作。例如子弟书曲词里经常嵌入律诗,虽然写作全遵格律,但却不按古律押韵,而只用当时京调入韵、不问入声字,因而为传统文人所排拒。今天看来,由于是有文化的旗人子弟创作,子弟书在文学品位上还是达到了较高层次,可以和宋金底层文人创作的赚词、诸宫调相媲美。故而一些学者对之极其推崇,例如赵景深先生说子弟书的一些篇章不比南北朝民歌里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逊色(赵景深《子弟书丛钞序》)。清代后期子弟书衰落,石玉昆的石韵书出,然后就被后起的鼓书、曲子、弦子、坠子等民间说唱艺术所取代,子弟书的唱腔曲词也被这些俗曲样式吸收。

  见到有评论说,子弟书的衰落原因是清末士大夫阶层的俗化。这个结论似是而非。首先子弟书就不是士大夫阶层创作的,而为八旗子弟所写。尽管清代满族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大力吸纳汉文化,搞文化同和,八旗子弟中许多人的文化修养可以等同甚至高于士大夫,如纳兰性德、曹雪芹,但他们与汉族士大夫毕竟不是一回事。清廷甚至还发布各种禁令,防止八旗子弟士大夫化。应该有更大的背景原因,我谈谈自己的认识。乾嘉时期清朝仍处于鼎盛末期,刚刚经历了康乾盛世,国力强盛,民间安居乐业,所以一派和熙景象。此时汉族知识分子在做什么呢?为避文字狱而逃离现实,一些人复兴儒学、皓首穷经,所以乾嘉考据学派——朴学兴起,而更多的士人则沉湎于八股科举。此时北京、沈阳的八旗子弟们,由于享受国家俸禄又终日无所事事,吃喝玩乐又受到禁令严限,例如不许到北京的南城去看戏,因而剩余精力无处发泄。而旗人里众多的高文化人士既有闲有钱又有才,为了解闷消闲,于是自娱自乐、附庸风雅,把精力投注到当时坊间流行的清音说唱词曲创作上来,所谓“公务余暇闲戏笔,留与知音散闷玩”(子弟书《狐狸思春》)、“闲窗无事拈毫也,端只为政简民闲享太平”(子弟书《女觔斗》)。他们成为子弟书写作的中坚力量,罗松窗、韩小窗这样的名家里手涌现,但更多作者没有留下姓名。咸同以后,京都等城市社会文化出现了俗化和下等化,流为民间艺人阵地。其重要原因是旗人传代久远以后,人口繁衍,逐渐失去国家供养身份,乾隆时期即“聚数百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兵、不民之人于京师……虽竭海内之正供,不足以赡”(《清高宗实录》卷74)的重负此时已经压垮了社会。旗人没有了以往的优裕闲暇饱餍,又因法令限制而长期不事生理,无以安身立命和谋生,只好流落市井、混迹民间,如老舍话剧《茶馆》里的常四爷即是。有闲有钱有才的生活基础被彻底摧毁,子弟书也就没有了写手。但更大的社会原因还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毁坏了清朝的社会根基,经济崩溃,国家扰攘,它极大削弱了清廷对八旗子弟的经济支持,加速了旗人子弟连带子弟书的风化与隳败,子弟书也就为北方民间的京韵大鼓、天津时调、河西大鼓、乐亭大鼓、单弦(牌子曲)、蹦蹦、太平歌词、时令小调等等所取代。

  一代清雅的俗曲样式——子弟书,映嵌在了历史的底幕上。

  相关链接

  《子弟书全集》面世

  本报讯(记者 乔燕冰) 3月21日,由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等整理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子弟书全集》新书发布会暨子弟书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这套集项目团队十数年之力,遍访海内外图书馆与私人收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子弟书全集》共十卷,收录子弟书520余种,存目70余种,涵盖商周至明清、不明朝代的故事及《红楼梦》《聊斋》故事,是目前最完备的点校本子弟书集本。其中许多篇段为首次公诸于世。《子弟书全集》的出版,为学界进一步发掘它在文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多种学科中的价值,提供了最为全面且完备的第一手材料。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