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大力培育产生“文化大家”的土壤

时间:2013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山 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社会的根和魂。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的一位文化界朋友,近几年却很少读书。我问他原因,他说,现在的书,大多数是“编著”,说不好听的,是“你抄我,我抄人”的结果,而且抄的没水平,常常是为了“短期目的”而粗制滥造;极少数的“著”,虽然是原创,但缺乏精品。

  推而广之,细数当今文化界,“缺乏‘文化大家’,进而缺少‘文化精品’”已成共识。

  究其原因:我们缺乏培育“文化大家”的土壤。“文化大家”不是人为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先有天赋和智慧,后有安于寂寞和孜孜以求”沉淀出来的。显而易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以及缺乏足够的精神信念,将许多潜在的“文化大家”扼杀在成长的路上。

  还以写作为例,当下众多原本很有天赋的作家,由于“本是清贫而又缺乏精神鼓励”,常常在出版第一部畅销作品后朝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各种商业机会接踵而至,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继而是广播剧,继而是网络版,甚至是网络游戏。接下来,作家便找到了今后作品的“定位”:商业化创作,也就是什么作品最适合商业操作便写什么。第二个方向,从此被某领导看重,走上“官道”,当上副团长、副局长、副市长,再也与文化艺术创作无缘了。

  “文化大家”和“文化精品”是怎么炼成的?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曹雪芹著《红楼梦》时,已生活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中。他远离官场,穷其后半生才完成多半部《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50岁左右写了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最后完成整部创作。

  不难看出,“文化精品”是作者以某种信念为支撑,在安于清贫的状态下完成的。其实,当今的文化人也并不都是逐利之徒。更多有层次的文化人最看重精神鼓励,更在乎荣誉。

  因此我建议:设立“年度国家文化功勋奖”,鼓励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功勋人物,为“文化大家”的诞生提供社会环境,为“文化精品”的创作提供条件。

  把“年度国家文化功勋奖”提升到国家高度。将“年度国家文化功勋奖”树立成为国家对文化界最高级别的精神鼓励,给予最高的荣誉,使此奖成为文化界人士追求的精神目标和信仰。

  “年度国家文化功勋奖”颁发的对象,除了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如作家、编剧、影视导演、演员、舞蹈家、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外,建议把对国家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事业的组织者,如文化活动的组织人、影视作品的投资人、文化产业的企业家等也纳入奖项中来。通过此奖,把文化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全行业动员,一起为培育“文化大家”、多出“文化精品”而努力。

  “年度国家文化功勋奖”候选人可以由行业专家、机构、部门等推荐,报有关部门审核之后进行全民公示和全民(通过网络、报纸等)投票,最后由有关部门组织评委结合全民投票结果确定获奖者,并报国务院批准“年度国家文化功勋奖”名单。奖者数量不宜过多,比如:总数不超过10个,以此提高该奖的含金量和超级荣誉感。

  曾经的“文化大家”和“文化精品”,代表了历史上那些群星璀璨的文化时代;当今的文化发展更需要“文化大家”和“文化精品”这样的旗帜。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