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看到黑哥们的笑脸就感到幸福”——记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

时间:2013年02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姚喜岱

 瞿弦和到煤矿井下为矿工演出 

  他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文艺节目主持人。在国内许多重大文艺演出活动现场,在中央电视台的艺术节目演播厅,都出现过他熟悉的身影。然而,人们也许还不知道,在这些光彩亮相的背后,其实还有被媒体省略的大量镜头,那就是他无数次组织和主持过的下矿演出活动。

  值得欣慰的是,全国煤炭行业数以百万计的矿工兄弟,几乎个个都能响亮地叫出他的名字,他就是——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瞿弦和。

  节奏与行程

  用他夫人张筠英的话说,“瞿弦和就是一陀螺,小鞭儿就在他手里,天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2012年夏天,我几次联系瞿团长,都被告知他正在外地主持下矿演出。终于有一天,得知他当夜从河南郑州煤业集团矿区返京,我连忙第二天一早赶到煤矿文工团办公室造访。不料文工团领导班子刚召开一紧急会议,听说他次日还要到淮北矿区准备演出活动时,我决定在这里等他。

  煤矿文工团办公室里醒目地竖着一块记事板,上面密麻麻填列着文工团2012年各月的重大演出活动及时间安排,仅上半年就有40多项,包括人民大会堂扶贫演出,京西宾馆“感动中国的矿工”颁奖活动,国家大剧院“五一”音乐会等等。但是,更多的还是到山西、河南、黑龙江、吉林、四川、安徽、江西等地下矿活动的安排。

  这就是瞿弦和的时间表。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快节奏,竟然是这位已年满68岁艺术家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40年来的一种常态,也是他50年艺术生涯的一个缩影。

  “让你久等了,刚刚研究处理团里的一个紧急事情。”临近中午,一个耳熟能详的醇厚声音从门外传来。

  时间紧张,瞿团长买来午餐盒饭,我们边吃边谈。然而采访却不时被打断。“到珲春下矿安排定下来没有?不能再拖了。”

  只有他身边的人才知道,其实瞿团长的快节奏,是以自己对艺术的精细研磨为催化剂的。用他夫人张筠英的话说,“瞿弦和就是一陀螺,小鞭儿就在他手里,天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煤矿文工团每年下矿慰问演出一二百场,路途都很遥远、演出条件都很艰苦,而团长瞿弦和几乎全部参加。经常是大部队出发时,他还在处理别的事情,随后再赶往矿区;演出结束后,他难得跟演员一起稍事休息,总要连夜赶回。有一次,文工团在宁夏白芨沟矿演出,刚开完全国政协会议的瞿弦和随后赶去,下了飞机,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赶到矿上。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卸完台已是夜里11点多,他带着灯光师连夜返京。又是五个小时山路、两个多小时航班,凌晨赶回北京。上午9点上班的时间刚到,他已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

  在瞿弦和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他的个性——为了创新节目,保证演出质量,他一直处于一种激情的快节奏状态,绝大多数都是脱稿主持或朗诵。这时他就会“晚上闹觉,早上叫早”,刚一拿到稿子他立刻进入状态,时而凝眉体会,时而闭目默记。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超强记忆和理解力,几个小时后正式登场,他就以自己独特的主持风采,征服现场的观众。

  当然,他还有诀窍,能适时补充能量,疲乏至极时歉意地对周边人说声“我稍睡会儿”,话音刚落鼾声即起。三五分钟之后,人们看到的又是一张精神焕发的面孔。

  瞿弦和的确是个永不言累的人。2003年“非典”肆虐,在两个月时间内,他组织煤矿文工团员慰问抗击“非典”一线医护人员,并主持大型文艺演出近20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他连轴转地出任国家大型文艺演出主持人——主持了天安门广场中心区歌舞表演后,第二天再担任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大会主持人,第三天又担任人民大会堂音乐会主持人。他连日在京城里奔波,而且每次都像普通演员一样准时参加排练,令主办单位深为感动,称赞他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

  心声与情感

  “声”是他从事艺术演出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才是他保持艺术魅力的内在动力。

  “没有人情味的演员当不了好演员,没有情感的表演算不上真艺术。”瞿弦和这样诠释自己从艺与倾情的关系。我理解,他是说,声情并茂才能形成音乐弦和的优美旋律。“声”是他从事艺术演出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才是他保持艺术魅力的内在动力。

  2008年3月5日,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你是这样的人》大型史诗音乐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上演。瞿弦和、朱琳、刘劲、戴玉强等艺术家以及300多名演员登台,通过诗朗诵、独唱、合唱等艺术形式缅怀周总理。演出以瞿弦和的诗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开场,随着“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瞿弦和的眼里禁不住闪烁出泪花,声情并茂的表演令全场观众无不动容……

  1997年7月2日,大型文艺晚会《回归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四位艺术家集体朗诵《春天的故事》。“小平同志,今夜,您就在我们中间,您的声音就回响在我们身边:‘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当领诵的瞿弦和以他那醇厚的男中音深情地朗诵出这诗句时,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特写镜头捕捉到他眼中闪动着晶亮的泪光,无数海内外中国人心中掀起了巨大波澜……

  此时此刻,发自肺腑的声音与蕴积在心底的炽情产生的共鸣,强烈震撼着观众,也振响在瞿弦和心中。他忘不了,自己走过的艺术之路,总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伟人的名字分不开……

  1944年9月,瞿弦和出生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而祖籍是浙江温州。他的父亲曾追随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白色恐怖时期流亡海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侨学校当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他们全家从新加坡返回祖国,定居北京。1955年“七一”党的生日那天,瞿弦和代表首都儿童到中山公园中山堂,向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鲜花。

  1965年,瞿弦和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舍弃了国家对华侨家庭的照顾,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大西北去,在个人填报的五个志愿栏里,他依次写下的都是“青海”。于是,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团和话剧团里,瞿弦和与同事们一起在青藏高原上驰骋理想,为大西北牧民和百姓演戏唱歌。他在许多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由此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

  8年之后,瞿弦和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由此找到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他刻苦钻研,博采众长,投入表演,塑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在首都各大剧场亮相。在话剧《江南一叶》里,他饰叶挺;在《创业》中,他饰周挺杉;在历史剧《赵武灵王》中,他饰赵武灵王;在世界名剧《仲夏夜之梦》中,他饰狄米特律斯……

  1989年,瞿弦和荣获全国首届话剧优秀演员“金狮奖”;同年,获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最高奖——平壤艺术奖章和国际艺术证书;1995年,他主演的话剧《高山巨人》获第32届国际戏剧节最高奖——皮兰德娄艺术大奖;2009年,他被文化部授予“优秀话剧工作者”称号。

  与此同时,他在电视主持、广播朗诵和为译制片配音中,用声音和情感为观众和听众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性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国内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争相邀请他担任主持人或朗诵。

  他倾情创作,用心表演,下透功夫。朗诵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前,他专程去艾青家里请教,了解到诗人在借儿时保姆的名字,表达自己的真诚思念之情,于是他的朗诵就一往情深,情意绵绵。朗诵诗人郭小川的《秋歌》,他访问了诗人的亲友,了解到诗人的情怀和火一样的性格,于是他的朗诵就铿锵有力,情绪热烈。老诗人艾青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不知为什么,只要是瞿弦和朗诵的诗歌,我听了就激动得想掉眼泪。”

  30多年来,瞿弦和朗诵了千余部长篇小说及诗歌,他的声音宽广、醇厚、纯净,沉稳深邃而又激情澎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引发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少人至今还记得他播讲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时的轰动以及自己的感动。

  1987年,瞿弦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选为“最受听众欢迎和喜爱的全国十大演播家”;1991年,中国广播协会授予他“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

  艺术与艺德

  “我们的根在煤矿,我们的主要演出阵地也在煤矿。”

  如此耀眼的荣誉称号,瞿弦和得到很多。然而,他感觉分量最重的,却是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奖杯和“乌金大奖”。

  2011年6月2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矿文联召开代表大会,隆重表彰全国煤炭行业为繁荣煤矿文化艺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以瞿弦和为首的165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榜上有名。捧起金灿灿的奖杯,67岁的瞿弦和眼眶湿润了。这是全国550万煤矿人对献身煤炭文艺事业者的最高褒奖。

  198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37岁的瞿弦和在煤矿文工团全体员工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中,被推选为话剧团团长,两年后又挑起了总团团长担子,成为国内首个民选的艺术团团长,而且也是全国最年轻的文工团团长。这位当年“最年轻的团长”如今又创造了另一个纪录——全国文艺团体中现任年纪最大的团长。

  身负众望的中国煤矿文工团第十任团长瞿弦和,在接任后的30年里,投入激情,追求艺德,带领全团演职员,组织、发掘了一批批优秀艺术项目,创作、演出了一场场精彩文艺节目,送到基层各煤矿,送到全国各剧场,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我们的根在煤矿,我们的主要演出阵地也在煤矿。”这既是煤矿文工团求新求变的最高境界,而且也是瞿弦和弘扬传统特色的最实底线。“面向矿山、服务矿工”的建团宗旨,是煤矿文工团成立65年的立团之本,近年来,团里与煤矿企业联办十七届“五一”音乐会,举办了六届煤矿春节晚会,四次走进矿区,与矿工一起度过。

  煤矿文工团这些在全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和巨大品牌效应的活动,其实组织、策划、创作、演出都非常艰难,格外辛苦。然而每一次走进矿区,看到黑哥们儿的笑脸和掌声,大家就会沉浸在幸福和温暖之中,就有了到家的感觉。“只要矿工需要,再苦再累我们也情愿。离开矿工,文工团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瞿弦和的情感为矿工、为艺术所激发。

  有一次,在内蒙古包头矿区演出刚结束,得知一位矿工因工伤截瘫,无法到剧场又非常渴望看一次演出后,瞿弦和不顾疲累,立即带演员赶到这位矿工住的地方,为他一个人举行了专场慰问演出。瘫痪矿工边看边哭,演员边演边落泪,这种水乳交融的场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近30年来,瞿弦和率领这支国内一流艺术水平的煤矿文工团,每年深入全国各地煤矿演出二百多场,成为深受煤矿工人喜爱的文艺团体,被矿工誉为“不拿风镐的采煤队”,他也多次被煤矿授予“荣誉矿工”称号。

  文工团明星荟萃,在职的400名演职员中,知名演员、编导、创研人才很多,国家一级演员就有几十人,他们受邀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多。然而,每逢团里组织演职员下矿演出,许多团员都能放弃待遇优厚的社会邀请,心无旁骛地参加排练和下矿演出。他们心里明白,团长瞿弦和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全国侨联委员,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这么大的范儿,这么高的名望,每次都能推掉社会活动,亲自带团下矿演出,我们还有什么条件好讲的!

  几年前,瞿弦和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说到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到革命老区慰问演出活动时,一位现场观众提出了一个疑问:“假如没有中央电视台的演播优势,没有电视摄像机跟着,演员们会不会到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去演出?”这个问题一下子把节目主持人问住了。此刻,坐在台下的京煤集团董事长说了一句:“煤矿文工团到北京矿区老演出,80%是没有摄像机跟着的。”台上的瞿弦和接过话头:“世界上最苦最累的工种大概是矿工。我们常年下矿,歌颂煤矿工人,为他们演出文艺节目,这样做一次两次容易,难的是永远这么做下去……”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瞿弦和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像是一杆大旗,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吸引着优秀艺术人才慕名而来,汇聚麾下。一些已有名气的明星演员前来加盟,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人踏进门槛。而瞿弦和认为,只要是煤炭文艺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他就会认真选择。

  对于煤矿文工团的老艺术家们,瞿弦和尊重有加,谦虚礼待,问策求计。煤矿文工团新老团员们都亲身感受到,“煤矿文工团就像是一个大家庭”。

  在瞿弦和看来,煤矿文工团就像一个大家庭,他的事业有领导和团员们支持,自己收获了巨大幸福。

  在瞿弦和家里,笔者看到他家书房大书架上,满满收藏着三千多个工艺品铃铛。这些铃铛造型各异,镌刻精巧,来自世界180多个国家。这些大多是瞿弦和出国演出时淘来的,也有朋友赠送的。第一个铃铛是儿子从英国寄回来的,他让“爸爸摇摇铃铛就会高兴”;而瞿弦和的心思却是,“你应该收集铃铛,它能让你时刻清醒”。瞿弦和自此决定,寻找这种“弦外之音”时时警策自己。

  “弦之不和,单调也;人之不和,寡助也。”书房墙上悬挂着一位解放军书法家朋友题赠的这一条幅,或许概括了瞿弦和对自己色彩斑斓的艺术人生更深层次的追求与感悟吧!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