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大视野]片石记千秋——博大沉雄的南阳汉画像石艺术

时间:2012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金涛

  蔡元培先生在《记鲁迅先生轶事》中曾说,鲁迅早在北京时(1913年)开始留意搜辑一种汉碑图案的拓本,“从前纪录汉碑的书,注重文字,对于碑上雕刻的花纹,毫不注意。先生特别搜辑,已获得数百种”。到了1935年5月,由于环境恶劣,身体衰弱,再加上佳品难得,鲁迅对这件事心灰意冷起来。此时身在上海的他给远在北京的台静农写信说道:“收集画像事,拟暂作一结束,因年来体力精力,大不如前,且终日劳劳,亦无整理付印之望,所以拟姑置之。”就在这个时候,台静农回信说自己结识了几位南阳朋友,可以代为收集南阳汉画像拓片。鲁迅立即请求代为收集,“倘能得一全份,极望”。

  鲁迅所收集并极望得到的汉碑图案,即汉代人雕刻在摩崖、宫殿、庙阙、祠堂、墓室等建筑物上的装饰性石刻壁画,而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多有这方面的精品。

  4000年前,位于豫西南的南阳是著名的“夏路”,为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交往的重要通道;2000年前,因诞生了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又被称为“帝乡”。这里是浪漫的楚文化和理性的中原文化长期相遇、融合的所在。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狂放而热烈,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作为楚国旧地,南阳汉画像石中明显地活跃着楚文化的遗传因子。楚辞中上天入地、驱虎驾龙的奇幻意象,都可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找到注脚。楚国人拜日、崇火、尊凤等信仰,促成了汉代人急进、好动的风尚。南阳汉画像石成为以神性为本质的长江中下游楚文化,与以人性为本质的黄河中下游儒家文化的完美结合。鲁迅曾将历代艺术加以比较,他赞扬汉人“闳放”,“魄力究竟雄大”,“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这一特点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尽管早在东晋末年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汉画像石的记载,但作为今日中国汉画像石之大端的南阳汉画,直到上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人发现和认识。继鲁迅先生的特别关注之后,郭沫若、翦伯赞、田汉、王朝闻、罗工柳、吴冠中等文化艺术大家对南阳汉画像石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那古老渊深的文化内涵,灵动奔逸的艺术造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寓刚健于婀娜,行劲遒于婉媚”,令人拍案叫绝。南阳汉画像石拓片则因其令人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被誉为“帝乡之花”。

汉龙王(一)

汉龙王(二)

应 龙

朱 雀

雀之灵

  龙凤图腾都与南阳关系密切。比如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五》记:“叶公子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好龙典故的发生地河南叶县,汉时即属南阳郡。南阳汉画像石中的龙或古朴苍茫,或飘逸灵动,或高贵神圣,与明清时定型、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龙大异其趣。

螺 祖

神 兽

日月同辉

嫦娥捧月

角 牴

  这是一个遥远而让人敬畏的世界,天文星象、祥瑞升仙、伏羲女娲、祓除辟邪……自远古以来,中国人形成了敬天、畏天的观念,到了汉代,这些观念与儒学结合,形成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它孕育了中国人关于天上、关于世界一级有关神世和人世的几乎全部的神话。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