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一镜一生易卜生——中挪青年戏剧人联手重构经典

时间:2012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婷

 

《一镜一生易卜生》海报          《雷雨2.0》演出现场

  “在这次的作品中,我与来自挪威的编剧费梦琴合作,以最回归文本的方式与大师交流对话,并对他的经典篇章进行重构,用后现代的手法让大师的作品具有当代精神,这真正是新浪潮戏剧探索的方向。”在阴冷杂乱的排练场,面带倦色的王翀谈到即将于11月28日到12月1日在木马剧场拉开帷幕的新作《一镜一生易卜生》,还是难掩兴奋。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戏剧导演,王翀近年来的创作脚步逐渐加快,新作频出。他作品中对于戏剧与表演本质的叩问不断深入,独立、多变的艺术风格也丝毫不减,《雷雨2.0》《海上花2.0》《中央公园西路》等作品更是将影像与戏剧相结合,打破固有的观演方式,以新浪潮戏剧开创出中国实验戏剧的新篇章。

  长镜头贯穿 升级戏剧新浪潮

  提起新浪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法国那场轰轰烈烈的电影运动。在代表作《精疲力竭》中,导演戈达尔套用好莱坞经典侦探片的故事模型,却从具体的影像语言上以“跳切”取代“无缝剪辑”,彻底颠覆了传统。而所谓的新浪潮戏剧,也正代表了王翀用影像向新浪潮精神致敬的决心,他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冲破窠臼,为戏剧的探索提供一个问号和惊叹号。

  “对乏味和平庸的戏剧感到不满,我要创作的是一种特别狠的东西,用这种狠劲儿开拓人们对戏剧的眼界和感受。”在《雷雨2.0》里,王翀将曹禺的原作文本进行拆解、重组,形成一个全新的,却又在精神上暗合原著的故事。舞台上,四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并现场剪辑,演员的表演与调度都变成了电影风格:一个女人用三个演员来演,一个演面部表情,一个演手的细微动作,一个演腿的姿态。摄影师和剪辑师在舞台上忙碌,工作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观众则要通过屏幕来观看——看的不只是戏剧,还有一个电影的拍摄过程。

  毫无疑问,《雷雨2.0》透着一股子狠劲儿,无论是从导演、表演还是文本的解读,都彻底告别了传统。但很显然,王翀还想走得更远。这次在《一镜一生易卜生》中,他只用一台摄影机,甚至一个长镜头囊括剧中男主人公的一生。电影屏幕是专制的,观众只能欣赏被导演框定好的镜头和情节。与之相比,戏剧舞台却是自由的,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做无限的拓展,观众能够享受关注任何一个演员或者舞台上任意一点的权利。“大家将看到镜头不停地拍摄,舞台上迅速地换景。屏幕上完美流畅的电影体验和舞台中完整的拍摄过程,这两种对比会带来巨大的观演快感。”王翀说。

  挑战观众 更挑战自我

  从2006年最初的作品《哈姆雷特主义》开始,王翀的作品总是会引发人们的热议,对于《雷雨2.0》等作品中高科技手段以及多媒体的介入,更是有不少人惊叹:“这样也叫话剧?!”面对质疑与批评,王翀早已做好了准备,“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一方面它既不是电影也不是戏剧,另一方面,这既是电影也是戏剧。观众透过镜头,看到画面听到音乐,但一切只属于现场,因为摄影机里不会放带子,演出之后便什么都不会留下,这一点恰恰是保留了戏剧最本质、也最吸引人的地方。”

  现场的剪辑是最具难度的部分,不仅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还得保证剪辑出来的镜头好看而不繁冗。因此剧组的排练也与传统戏剧不同,大家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技术的磨合上。媒介已经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也就必然要进入戏剧。在这种大的趋势下,最有价值的并不在于媒介的进入使得演员的脸部或者其他的表演细节被放大,而是对戏剧形式的探索——媒介与人的关系、媒介与表演的关系,什么是电影和戏剧的真实,什么又是拍摄的真实。

  在王翀看来,小剧场就应该是一个探索的空间,这种探索就像是“戴着脚镣跳舞”,是对创作者不断的自我挑战。大剧场是所有人对准舞台一个方向,而小剧场的演出不仅仅在舞台上,还可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发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性。小剧场戏剧最初在欧洲诞生的时候,就是为了打破固有的戏剧套路而存在的,但国内很多所谓的小剧场戏剧,并没有突破常规的配置与观演模式,只是作为大剧场的一种延伸,这就失掉了它最重要的意义。

  中挪合作 拒绝误读

  作为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大师之一,易卜生的作品对中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培尔金特》《玩偶之家》《人民公敌》《建筑大师》等作品都多次在我国的舞台上演,并深受观众喜爱。

  《一镜一生易卜生》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一生:童年时,他被父亲严厉地训斥,在威严逼迫下闷闷不乐;青年时,他无法被母亲理解,对于父母的争吵无动于衷;成年后,他与妻子关系紧张,面对妻子的出走,他选择了沉默;等他带着一生的阴影步入老年,弥留之际一个小姑娘的到来却让他醒悟。编剧费梦琴巧妙地将易卜生全部27部戏剧的人物特质都融入了这部作品之中,这是她专门为王翀量身创作的,也是中挪两国的青年艺术家首次以创作的方式在戏剧舞台上合作。

  在费梦琴看来,易卜生的每部作品都有着迥然各异的内涵与主旨,但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时候难以避免误读的发生。不同于一些作品能够通过台词和表演外化戏剧冲突,易卜生作品的最大亮点在于心理戏,他剧中的很多主题都是透过人物内心的斗争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创作之初,她便不断与王翀以及负责翻译剧作的刘莐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彼此的感受,并着重描写出人物的内心。而这些细腻的心理描写,恰恰是王翀用镜头在舞台上捕捉的内容。运用长镜头进行拍摄,挖掘出人物深层的内心活动,并在舞美和音乐方面配合整部作品的质感,最终将易卜生戏剧的精髓呈现给观众。

  《一镜一生易卜生》中,王翀用舞台与屏幕的结合,继续主导着自己的艺术模式,将新浪潮戏剧的尝试延续。与此同时,他又将理解易卜生的自由交付给了观众,让每个人以最直接最自我的方式走近大师,诠释经典。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