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中国影协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一、二期工作近日完成——用数字存留中国电影的沧海桑田

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博

  “我最近去了趟美国,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电影资料馆、乔治·伊斯曼影像博物馆等5家电影资料馆考察了一圈,可谓收获良多。”11月6日,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史料抢救工程一、二期项目验证会”上感慨道,“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电影资料馆收藏了超过1000万张电影图片,并几乎拥有所有与中国电影相关的影像和图文资料——在一个异国的电影资料馆里,我竟然能够轻松理清整个中国电影史的脉络,这点甚至连中国的大多数电影资料馆都无法做到!这次考察让我再次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大绝不仅是经济的强大,更是知识和文化的强大。”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电影资料馆的馆长,傅红星的感慨可以说代表了大多数电影史料保护工作者的心声。发轫于1905年的中国电影,源远流长百余年,诞生了诸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芙蓉镇》《红高粱》等一大批经典之作,然而由于保护不力,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都焚毁、流失于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之中,令人痛心疾首。为尽最大可能保护珍贵的影史资料,从2011年1月起,中国影协正式启动了电影史料抢救工程,近两年的时间过去后,这项工程的一、二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电影史料抢救工程一、二期主要针对各类照片、图片及期刊资料,为实现史料数字转化与信息化利用的核心目标而展开。我们共计完成照片及图片数字化转换21430张、底片数字化转换5445张、录入图片条目信息18472条。电影期刊的数字化加工方面,通过数字化转换、前期整理、期刊扫描、期刊录入等工序,完成数字化转换139509页,录入条目135856条。”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介绍道,“我们所保存的照片及图片涉及多达1000余部电影,仅解放前的影片就近500部,最早的剧照是拍摄于1920年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而最早的期刊则是1921年出版的《游戏世界》。”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影协也遇到了许多障碍和困难。“很多电影史料年代久远,繁体字、手写字都难以辨别,为此我们专门聘请了老专家进行辨别,并翻查古代汉语字典进行校对,再配合专业人员复核,保证了资料的准确录入。”康健民说,“而在进行扫描工作时,我们发现部分早期期刊的纸张早已氧化破损,很多胶片也出现了粘连的情况,对此我们使用了特殊的设备,对其进行精细化整理,待确认史料具备相当完整度后,再进行数字化转化。”

  中国影协对于保护电影史料所做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表示,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电影与科技的关系最为紧密,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修复电影史料,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这项工程真正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愈发显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则认为,电影史料保护工作需要包括中国影协、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电影学院在内的各个相关单位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同时还要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保护方式,尽快在国家层面制定一个详实严密、全国通用的保护标准,从而对电影史料的搜集和保护进行标准化处理。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