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文学的力量就是如此——《白鹿原》跨越20年长盛不衰

时间:2012年09月25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 娜

  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能容纳400人的第一报告厅挤得满满当当,连通道上都站满了人。为了占位置,很多同学提前一个多小时就赶了过来。

  “陈老师好!”一名男生站在离前台几乎是最远的会场入口处,冲着前台的陈忠实兴奋地大声问好,引发全场一阵笑声。

  这些场景,发生在不久前举办的《白鹿原》出版20周年庆典活动上。

  20年,并不短暂的一段时光。20年,比一名刚刚入学的大学生的年龄还要长。然而,这一本书,历经20年仍不觉其旧,依然能焕发这些年轻读者的如火热情,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史上,《白鹿原》堪称经典。

  1992年,《白鹿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杂志分两期跨年度连载。

  1993年,《白鹿原》单行本问世,首印即15000册。在随后短短的5个月时间内,又先后紧急加印6次,有时一个月内就要加印两次,一时间“洛阳纸贵”。

  1997年,《白鹿原》荣获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先后被翻译成法、日、韩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

  《白鹿原》中文版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缩影,艺术地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剧变,人们的命运折冲、文化选择和价值判断浑然一体,内容宏阔厚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极其鲜明。作品中塑造的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田小娥、黑娃、白灵等人物形象,不仅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人物,即使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也拥有他们的独特位置。

  “民族的秘史”、“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白鹿原》出版之初,广大读者和评论界即对其文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积极的解读。

  《白鹿原》首版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何启治回忆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说出版后不久,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位普通读者给陈忠实写了一封信,一上来就说:“我不知道你还能不能活着看到我这封信,因为在我看来,《白鹿原》的作者不死也得吐血。”读者的认可让陈忠实原本忐忑的心情踏实了下来。

  《白鹿原》至今已发行143万多册。20年来,人们对于《白鹿原》的阅读和理解仍在持续,它的社会影响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削减,反而呈与时俱增之势,多个艺术领域里的杰出专家先后将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2001年,《白鹿原》被改编成秦腔;

  2005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林兆华将《白鹿原》搬上了话剧舞台;

  2007年,《白鹿原》被改编成舞剧;

  几天前,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各地上线公映;

  当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工作正在进行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表示,这样一份“榜单”,足以看出《白鹿原》不仅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意义也不容低估。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说,“《白鹿原》是我母亲读中文系的时候,她的教授推荐给她的。现在我上大学,我母亲又把这个作品推荐给我。而现在坐在台上的编辑、社长、导演、编剧以及台下和我一样的年轻学生,可以说老中青三代人,都共同地受到《白鹿原》这部作品的影响,我觉得非常感动。”

  年轻人对《白鹿原》的热情,令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也很感意外:“从当时很多同学所提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他们必定是认真读过这部小说的。”

  文学的力量就是如此,看似细微无形,实则绵长深远;精品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可以深入人心,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

  管士光说,“《白鹿原》历经20年长盛不衰的客观现实告诉我们:创作精品、推出精品和传播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灵魂和根基之所在。创作精品需要作家扎实的生活积累、深邃的精神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推出精品需要出版人对精品的准确理解、慧眼独具和高水准的专业能力;而传播精品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最近电影《白鹿原》的热映,唤起了社会上很多人的阅读记忆,看完电影重温原著,成为不少人的选择。除了电影这门艺术对大众特有的感染力之外,原著的文学魅力和良好口碑也让读者再次走近《白鹿原》。

  作为《白鹿原》专有版权的唯一拥有者,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隆重推出“《白鹿原》出版20周年珍藏纪念版”,它不仅是现今市面上最权威的版本,也是迄今《白鹿原》全方位最立体的版本。

  再过20年,人们的阅读记忆中,还将留下哪些精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路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