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学术是非观念岂能模糊不清

时间:2012年09月20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思辉

  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石元伍获国际“红点奖”的作品《救生三角筏》,被举报系抄袭学生创意。媒体日前报道说,校方已初步认定石元伍涉嫌抄袭,决定暂停其系主任职务。对此,石元伍表示“不理解”,他认为,校方没有站在保护教师的立场上解决问题。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校方对涉嫌抄袭者暂停行政职务,顺理成章,有什么不理解的呢?石教授不理解的原因是,学校没有着力保护教师。殊不知,学校所维护的是严谨的校风学风和起码的学术道德,这恰恰是对所有师生最有效的保护。这个道理不深奥,大家都能理解,唯一不能理解的大概就是石教授本人了。

  石教授的“不理解”,才真让我们不理解!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怎能心安理得地在学生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抄袭作品获国际奖项后,怎能坦然对记者大谈“创作心得”?面对原创者的揭发,怎能以所谓的“共同创作”为由文过饰非?对校方合理的调查和处罚,又怎能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发出愤愤之词?这一切疑问的同一指向,即是部分学者学术是非感的沦丧。

  学者理应是社会的“文明极”,是社会道义和道德是非的评判者,可是眼下一些学者本身的是非观念已经非常模糊了。明明是错误的、为世人所不齿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没什么大不了的”;对频出的学术抄袭乱象,他们不仅不愤慨,反而以为“人可为我亦可为之”;学术不端行为东窗事发,他们不仅不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地狡辩,坦然自得地继续上讲台、上电视自我标榜……凡此种种,对学风、对世风危害极大。

  《自然》杂志曾刊文称,“中国某期刊检测出31%的投稿中有抄袭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中国论文抄袭率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可见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老生常谈的问题。对此问题,人们已经提出过许多解决思路,譬如立法、运用反抄袭软件、打破职称终身制等,但总的说来解决这一问题最终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二是为学者秉承起码的学术自律。

  过去,一些单位对抄袭者过度宽容,助长了抄袭风气蔓延,民众意见很大。这一次,湖北工业大学没有“站在保护教师的立场上解决问题”,而是毅然对涉嫌抄袭的系主任石元伍停职,表现出了难得的学术“较真”精神,获得了各界肯定。笔者以为,此举理应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对抄袭事件的范式——对学术不端行为,就是要零容忍,就是要一票否决。与此同时,全社会须高度重视诚信、慎独的学术生态之重塑。“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少了这,再周密的制度设计也可能被某些顽固的“不理解者”唱空。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