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地窨院

时间:2012年08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文/图 赵 丽

 

方方正正的地窨院深6至10米,院子可防风、防狼、防盗且冬暖夏凉

多年无人居住的地窨院,因年久失修、土质酥软而垮塌

院中生火、做饭、摆席,一家人其乐融融

  地窨院即深入地下的院子和窑洞,是山西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住形式。这种特有的住宅在山

  西省南部的平陆县境内尤为典型。这种院子也称“天井院”,这里真的和民谣中“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说的那样,老百姓在平地上挖下一个巨型的四方大坑,深6至10米,长宽为15至20米,然后在坑壁四周掏挖窑洞。另外从院子的某一角打一隧道直通崖顶,作为出路,路口安装院门。在另一角落挖一土窑作厕所。坑院各面依方向,有主次之分,每面有单孔、二孔、三孔窑洞,有的多达4至6孔,院内挖掘地沟,或打一地窑,作为渗井排水。地坑边缘,筑起矮墙加以标识、防护。窑顶是平坦的场地,秋时作打场,粮食打好后,从事先留好的仓洞里溜下去,直接倒进贮粮的屋子,然后再堵上洞口。这种院子可防风、防狼、防盗。处于地窨院中更是冬暖夏凉,四季温差小,温度一般保持在 10°C至20°C。还有一特点,就是受外界的噪音和大气层中的放射性物质影响小,人的情绪处于自然平稳状态。

  地窨院是最早的穴居,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平陆人说,反正是很早很早的时候,也许是在三皇五帝时期吧。那时候,张店镇是平陆县比较穷的地方,民众的生活穷苦,加之当地的木料、石头等建筑材料缺乏,在适合挖掘地窨院的黄土地上建造地窨院居住,形成了当地传统居住习俗。

  张店地窨院形成说法很多,听村里老人讲,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张店镇全镇5000多户,有三分之二住地窨院,其余的也都住在沟面上砌挖的窑洞里,全镇几乎没有一间房屋。不是不想住房子,而是人们实在穷,建不起房子。到60年代初,镇上才建起了一些房子。二是这里石块少,下雨爱发洪水。老祖宗发明的这种白天在地面劳动、晚上到地下休息的躲避自然灾害暴虐的地窨院,一直成为当地人居住的模式。

  在村里,我们正巧遇到一家办席,很热闹。依照这里的民俗,从初五开始,走亲戚,串门拜年。

  家族小、人口少的办起来动静不大,小吃。

  家族大的那就摆它个七八十桌筵席,大吃。

  我们看到的这一家兄弟姐妹11个,从老大开始,轮流请。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们每家每隔11年要请一次客,算起来办个席负担也不算重。

  我们是早晨9点半去的,主家正在招待亲朋好友们吃早饭——四菜一汤、馒头管饱。

  做饭的师傅是顾来的,两个人一天做两顿饭,早饭和午席,外带十套就餐用的桌椅板凳及供百人用的杯盘碗筷,主家一天要出160元。细细算起来,虽然不算贵,但是对这穷山洼子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听做饭师傅说,一般这里办席,百十来人吃饭,十菜一汤。多了做不过来,再多,主家要加钱。因为过年,又是老主顾,这次照顾一下,每桌多加炸鸡腿、蒜茸白菜、软黄米甜饭三个很容易做的菜,还外加一碗鸡蛋醪糟汤。从此就可以看出做饭师傅的精明之处。

  我们等到下午快3点了,外面逛游的亲朋好友才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回来,正席终于开始。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热闹,每道菜依次上来不久便被一扫而光。

  很奇怪的是:“为啥桌上没有酒?”我问主家。

  “这里沟沟洼洼,大部分都是骑摩托车来,喝醉了容易出事。还有就是,酒好菜倒霉。年轻人喝多了,你不加菜就要闹事,菜加了,酒又喝光,你还得加酒。虽然是亲戚,要是这样的话,那钱花起来就没底子了。”主家有些不好意思地给我说了这一大堆。

  唉,说来说去,还是这里穷!我心里这样想着。

  在我们离开时,村子后面有一座教堂,一打听,是基督教,也就是说,村民们不少是基督徒。

  在张店,我们看到了多年无人居住的地窨院,因年久失修、土质酥软而垮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村里新建的豪华地上民宅。

  随着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人已不习惯住地窨院,另盖起了水泥砖瓦房,现在住地窨院的人已不足十分之一。由此看来,地窨院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远离我们而去。

(编辑:韩雪竹)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