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大视野]在艺术中发现未来

时间:2012年08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他们是如何与此在的世界发生关系的?又是如何投射在他们的艺术中的?

  2012年8月8日至9月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举行。这一展览意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研究当下及下一阶段华人艺术的发展趋势,鼓励青年人的艺术语言探索与新方式推进。重点考察新一代艺术家在今天的全球语境、文化格局、生产方式之下,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

  展览首先邀请国内外80位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负责人作为“中国青年艺术”的“田野”发现者,提名近300位35岁以下的艺术家,并给出提名理由。再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策展委员会对提名人选及其代表作品以及当下的创作问题和可能影响未来的现象进行考察、梳理、分析、研讨。最终遴选出95位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作为案例展出。从中归纳出“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六种视觉修辞,构成展览框架。

  蔓生长 ┃ 无中心、无边界、自由呈现、非主题叙事

  这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和记忆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比之于父辈,他们是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长大、在经济环境与价值观不确定的社会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他们面对的机遇与选择远远比计划经济、政治思潮裹挟中的父辈要复杂。在创作中则表现为对国家命运的直接关注、对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当他们有机会在普遍的、碎片化的个体命运中展开自身选择时,作品反映出多样化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放逐的方式。

二子(铂金印相) 塔可

  微抵抗 ┃ 沉默、不冲突、无视、隐喻、搞笑、反讽

  新崛起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形成新的规范和秩序,并将其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个体生命的历史和存在被“物”流通和消费,“物”成为个体生存经验感知的渠道。这一代人从父辈的社会叙事过渡到营造自我话语空间,通过个性化语言表达自我的认知和判断,无所谓地对主流予以无视或消解,在作品中追求创作和行为本身的自律,体现着含蓄的批判性以及不配合心态,试图以此寻求个体价值的自我认可。

目露凶光(亚麻布、丙烯) 陈飞

  浅生活 ┃ 注重感官性、瞬间感、平面化、趣味性、戏仿

  当今社会,一切变化都是急速而扑朔迷离的,在一个不断转型的时代,事物是复杂的,边缘是模糊的,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在每天生活的无穷变化中界定自我,巨大的不确定性造就了他们漂浮的缺乏节制的游离状态,转化为艺术则呈现出自我抑制与自我放任的双重倾向,在调侃的姿态下解构与建构自我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意识。他们希望在不确定中张望到不确定的方式,而并非看重艺术与作品本身的确定意义。

 迷之三十一(布面油彩) 王圣

  宅空间 ┃ 个性、自由、幻想、独立世界

  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价值取向,最能让他们安然的或许是“宅”的状态。青春与挥霍的关系向来密切,青春想象与消费主义的双重力量构成他们的主要内心冲突,阳光的、自我的、理想的、忧伤的、放任的、出轨的、穿越的青春体验是作品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他们大多遵从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节模式,充满夸张的心事呓语和不知从何而来的迷茫,有时不动声色,有时惊心动魄。

关键影格11(镭射相纸、日本进口抗UV膜铝框) 陈怡洁

  自媒体 ┃ 超现实、参与感、虚拟真实性、心理症候迸发

  在人人都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的今天,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享受着随心所欲的实在感与释放感,在网络世界与各类异质群体互动,参与乃至左右事件的传播、演变并影响着他人的生活,这个虚拟世界常与现实混淆,使生活与思维更加片断化、私人化以及去私人化。海量信息对意识的绑架令存在个体并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解放与独立性,反而增加了不安和困窘,造成了自我认同的焦虑和迷失感。

看另一片海(纸上铅笔) 何倩彤

  未知数 ┃ 不确定、难以言说、混杂、在概念之间

  是怎样的社会状态诱发了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创作观念和审美趣味?一个淤积了欲望、活力,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极具实验性的社会机制是激发艺术创造力的空间,一些作品有某种未知数式的、难以归类的、在艺术方法上有所开拓的品质,在这陌生表层的背后或许隐藏着深层的时代信息,它是未来的不确定,但又具体地存在于今天,创造未知领域,正是这个时代的魅力所在。

 诺曼底(纸本水墨) 朱玺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