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评书艺术亟需新思维

时间:2012年08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新征

  今年七月中旬,山东卫视开电视剧、评书联袂之先河,推出了“听刘兰芳说书、看《穆桂英挂帅》”精彩栏目,不仅掀起一个收视热潮,而且这种播出形式也在观众中引起热议。有人说这是电视剧播出的一个创新,有人说是为评书的改革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 对评书艺术要进行改革,并且要改革成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改革没有力度称不起改革,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力度“过大”,把评书改成了“四不像”,那也不叫改革,甚至是对艺术的破坏和摧残。评书要不要改革、怎么着改革?这是一些卓有成就的评书大家经常思考的问题。

   每一项艺术形式都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出新,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当前对评书艺术的改革是“探索正未有穷期”,还需要广大艺术工作者进行不懈地追求和努力。

  今年7月中旬,山东卫视开电视剧、评书联袂之先河,推出了“听刘兰芳说书、看《穆桂英挂帅》”精彩栏目,不仅掀起一个收视热潮,而且这种播出形式也在观众中引起热议。有人说这是电视剧播出的一个创新,有人说是为评书的改革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评书面临困境:

  不知后事如何?

  评书几百年发展的历史就是改革创新的历史,每一个时期都有他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书目出现,这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书目就是改革创新的代表。从唐代寺院里的变文和民间的讲唱文学,到宋代形成为独立的基本成熟的艺术形式,再到元朝的说唱艺术的逐步兴盛,一直到清朝进入宫廷改说唱为说书,评书无时无刻不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前进、日臻成熟。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点下,凭借自身的天赋使评书的技艺和影响产生了一次飞跃;其徒王鸿兴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磨提高,使评书艺术在北方发展兴盛起来;到评书大王双厚坪继续创新、改进说表技艺,又把评书艺术带进了一个发展高潮期。到王杰魁,到连阔如……到刘兰芳,没有历代评书精英的一步步改革、一步步创新,就没有今天的评书艺术。老艺人有一句熟语叫“一招鲜,吃遍天”就是提倡的要创新,创新就有发展、就有出路、就有市场。然而,现在可不同了,小小的“一招鲜”很快就会被万花筒般的娱乐市场吃掉。

  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从她成熟的那天算起,在中华大地上也已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她曾几次红遍祖国的天南塞北、流行于城市乡村的剧场、庭院。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道路都是曲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评书艺术也不例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革新和转变,随着受众审美观点的变化和转移,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进化和蜕变,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娱乐场所的分众化、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等等,都使艺术市场在悄悄地进行着一次次的较量与洗牌。在这种变化中,近二十年来,评书艺术日益式微,这种变化,有经济的因素、市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也有评书自身的原因。面对评书发展的困境,评书界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寻求评书的改革创新之路。

  对评书艺术要进行改革,并且要改革成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改革没有力度称不起改革,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力度“过大”,把评书改成了“四不像”,那也不叫改革,甚至是对艺术的破坏和摧残。评书要不要改革、怎么着改革?这是一些卓有成就的评书大家经常思考的问题。不改革,不能发展,改革,也是举步维艰。某位评书大家也曾说过“被改革”的犹豫与彷徨,对界外人的改革好意,不能不赞成,也不能不配合,也不能自我否定改革的成果,成功与否,只有用效果来检验,只有待观众来评说。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