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陈河:文学、故事与远行

时间:2012年07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悦

红白黑 陈河 著 作家出版社

  “像陈河这么会讲故事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影视?纯文学的写作者一天天在流失,很多人走向另外一个领域,因为影视的写作回报远远超过文学的职业写作的回报。我问过陈河他为什么不写影视剧?陈河很坚定地说我还是写作吧。”《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的一席话,让人不禁注意起他所说的这位其貌不扬、寡言少语但是却“这么会讲故事”的写作者陈河。日前,他的新作《红白黑》面世。

  陈河,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主体最佳作品奖”获得者。现旅居加拿大,自身经历就足够写一部小说。没出国之前当过兵,办过企业,做过温州市作协副主席。1994年远走阿尔巴尼亚,开始海外经商,做过小贩,卖过药品,经营过饭馆,其间经历过当地动乱,还遭遇过绑架,几经辗转,十年的努力,成为小有成就的商人。然而,深藏心中对于文学的热爱,始终没有消逝。远行的生活给了陈河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创作素材,写作灵感源源不断,短短几年接连创作出了高质量的作品,所涉及题材和所展开的文学地理版图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宽广度。从中短篇小说《夜巡》《黑白电影里的城市》《我是一只小小鸟》《去斯可比之路》到长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布偶》再到《红白黑》,题材广泛,时代背景和地域跨越较大。从二战期间境外华人的抗战史,到现代草根华人的传奇“蛇头”历程,从马来西亚沙捞越丛林到现代而动荡的阿尔巴尼亚,现代的意大利,热闹时尚的巴黎……陈河笔下的很多人物在一次次的远行中经历着生命惊心动魄又深沉迂回的交响曲。过去与未来,故土与异乡,在回忆和远行中,交织出动人的生命之歌。

  当杨虹远行,当谢青远行,当秋媚远行,他们选择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对幸福的追求。《红白黑》首次展现了鲜为人知的高干子弟海外生活以及江浙一带草根华人传奇的异邦“蛇头”经历。用质朴简练的语言和扎实的故事铺陈,结合中国上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将上一代的命运与遭际和当代海外移民的现实相结合,展现了一批远行的华人曲折离奇且充满偶然性戏剧化的命运。

  “令人颤栗的微笑”是陈河在《红白黑》的序言里就表达的一种感受,这源自于他在阿尔巴尼亚经商的生活。彼时,他和朋友合伙开过一个中餐馆,经常光顾的客人中,有一批偷运人口的“蛇头”,看上去温文尔雅。陈河和他们接触,听到了不少关于“蛇头”生意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少都成了《红白黑》的创作素材。书中还有一段男主角被绑架的情节。这来自于陈河本人的亲身经历,在离开阿尔巴尼亚前夕,陈河遭遇了本地想要敲诈勒索的匪徒绑架,被关在一个地下防空洞里长达一周,几乎生命垂危。“有一天感觉到防空洞里面有一点空气流进来,好像有一点青草的味道,后来又听到小鸟在叫,外面就是自由的地方。”陈河说,“心里有一种冲动,假如能够活着出来,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写出来。”

  质朴的创作态度和高质量的作品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赞赏。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作家出版社副总编刘方、作家出版社终审唐晓渡、《人民文学》总编施战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等都为陈河祝贺,并对陈河这几年的创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葛笑政对于陈河在海外能不停地笔耕,对生活、对人生所作出的生动而独特的描绘,表示非常感动。施战军认为,在陈河的作品里有两种东西非常珍贵,一种是从上世纪80年代而来的中国文学的一个遗产,带着人向何处去的那种终极的思考,带着某种先锋的精神品质,包括叙述的自觉意识。另一个方面是对文本的敬畏之心。陈河的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的小说不以吸引人为目的出发去讲故事。他通过小说表现属于文学的、属于艺术的、属于人本身的探索性思考,让作品呈现故事之外和故事之下的深度,这是陈河非常鲜明的、可贵的特点。而这个特点也正好是我们今天的文学所需要的,甚至是稀缺的一种品质。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