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新闻眼

建筑帮助人诗意的栖居

时间:2012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小 作

  中国建筑师王澍最近获得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问鼎这一桂冠。49岁的王澍得知自己获奖时,很吃惊,一般来说,这个奖是颁给60岁左右的建筑师。王澍的获奖似乎和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一致。其实不然,他在博士毕业后,耐住寂寞,用十年的时间在向民间的工匠学习。

  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贯彻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广东的骑楼、闽西的土楼、江南的园林、北京的四合院,无一不在印证着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中,已经被遗忘或者说是抛弃。这些典型的建筑样式都是依当地的“风水”而生,让每个地方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同时,为当地人提供了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在这些独特的建筑带来的城市风貌已经荡然无存了。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大楼导致千城一面,北京、上海、广州,或是吉隆坡、曼谷,全是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让人不知身在何方。

  “人,诗意的栖居”,中国从古至今的杰出建筑都在帮助人们实现诗意的栖居。然而,呆板的建筑现在正在占领着我们的空间,人们被封闭在一个个水泥的盒子里,春天闻不到花香、夏天感受不到荫凉、秋天听不到乌啼、冬天赏不到冰雪,建筑把人与自然隔绝开来,人们丧失了诗意的生活方式。

  这些呆板的建筑从用材上来说,水泥把空间全部密闭,等于在人们的毛孔上捂了层盖子,人们无法与自然畅达地交流;从设计上来说,不考虑美与感受,只在意成本和效率。其实,美、用材与成本并不矛盾。王澍在这两方面都有开拓性的实践。

  王澍谈到继承传统时说过:“传统营造工艺历经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是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发扬的地方。建筑是一种表达的终端,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借鉴古代园林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完美解决了古代遗址和现代交通冲突的难题的南宋御街陈列馆、把院子搬进了高层建筑的钱江时代院宅,这些代表作都体现出他的理念。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一番话点出了王澍获奖的原因:“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我们有着悠久的建筑史、独特的营造方法,然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迷失了我们的根,西式建筑成为我们的唯一选择。传统的、会呼吸的建筑并非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传统如何与现代接轨,正是建筑师们要去解决的问题。

(编辑:孙育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