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文艺网首页(old)>文艺志愿服务>公共事业

各地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

时间:2013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各地探索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

让城乡大地满溢书香

  几年前,浙江省海宁市马桥街道有一个仅仅40平方米的图书室,里面的图书年头久、种类少,几乎很少有读者登门,附近居民借书都要跑去海宁市图书馆。近年来,随着嘉兴市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建设,2010年,600平方米的海宁市图书馆马桥分馆正式开馆。“现在图书馆的环境好了、图书新了,同一张借书证还能借到嘉兴图书馆的书……”马桥分馆的读者李丹高兴地说。

  背景——建设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在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多种建设模式。尽管其中很多种方式在业内专家眼里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而更应该称为“区域性服务网络”,但这些探索取得的成绩,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向前发展,彰显了其服务价值,也受到了读者的肯定,并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图书馆总分馆制是欧美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普遍采取的一种公共图书馆服务组织机制,被认为是实现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总分馆制建设不仅可以激活服务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的基层图书馆,而且可以将各自为政的单体图书馆服务整合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还具有经济高效的优势,对于节约图书馆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效果明显。

  不过,总分馆制的建设与推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分馆制的核心在于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统一服务的机制,这几个‘统一’是实现图书馆服务普遍均等的保证。实现这几个‘统一’的前提,是经费管理和人员管理的统一。然而在财政‘分灶吃饭’、行政‘分级管理’的体制下,‘一级政府建设和管理一个图书馆’的做法常常成为图书馆之间合作与共享的壁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说。

  关键——政府主导、持续投入和专业管理

  2005年,江苏苏州图书馆启动了总分馆建设,他们与各区(市)、街道(乡镇)合作,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场地、设备和物业等费用,并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一定的年费,由苏州图书馆负责安装管理系统、提供初始藏书和各类信息资源、每月为分馆调配更新图书、向分馆委派具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到2010年,苏州图书馆已合作建成了26个分馆,有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也很好,但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总分馆体系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无法做到科学布局,而这正是普遍均等的前提;同时,总馆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也无法支撑越来越大的总分馆体系。因此,实行政府主导、建立为人民群众提供普遍均等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制度,是总分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任苏州图书馆馆长邱冠华说。

  在2011年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后,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定了以区(市)政府为总分馆的建设主体,同时明确了地方政府可以将总分馆委托给苏州图书馆管理,凡实行总分馆整体委托管理的区(市)可以享受市政府在购书经费上的补贴。此外,苏州市政府还批准了总分馆的布局规划,制定了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技术、评估等一系列的标准,同时根据总分馆的发展情况增加苏州图书馆的人员编制、运行经费和购书经费。目前,苏州市已建有市级总馆1个,区(市)级总馆7个、分馆173个;有图书流动服务车9辆,年均出车1300次以上。2012年,苏州市到馆读者近2500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年流通率达到1.1次,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正在苏州“书香城市”建设和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比苏州,自2003年开始试点的嘉兴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进入政府主导较早。2007年,嘉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两年内在嘉兴全面建设乡镇分馆的目标,并根据各乡镇的人数、地域范围、图书馆的有效覆盖能力,制订了全面的总分馆建设方案,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和运行模式、管理制度、效果监测等。方案规定,由乡镇政府负责提供分馆的馆舍,而分馆的建设经费和每年的运行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投入;每新建一个乡镇分馆,市财政还将给予总馆一定的资源购置费补助;各分馆从建设规划到日常运行,全部由总馆统一操作和管理,经费也由总馆集中支配使用。浙江大学教授李超平说:“嘉兴模式最值得推广之处是,它解决了制约总分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政府的持续性投入和管理的专业化。”

  继2011年乡镇分馆设置率达到了100%之后,嘉兴又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根据人口分布密度设置村级(社区)图书分馆和图书室,人口稠密的地区建立固定服务点,而人口较少的地区以流动服务点的形式保证供给。目前,嘉兴市已建成“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分层管理、业务规范、技术外包、资源共享”的村(社区)图书分馆72个,均实现一卡通行、通借通还,建成流通点400多个。如今,嘉兴已经形成了以嘉兴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市(县)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和村(社区)图书馆为分馆、以延伸服务和流动服务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形成了固定网点和流动服务、实体和虚拟相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面的无缝隙服务网络。2012年度到馆人次比2010年度增长了43%;人均年外借达1.1册次;人均年到馆1.7次;公共图书馆的覆盖人口从2010年的5.8万人/馆,提高到当前的3.3万人/馆(国内平均47万人/馆),真正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便利、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效果——提升效能,让图书动起来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环境不同,因此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实现方式,而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的服务则是共同的目标。

  在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一个个街道、社区分馆被当地的读者称作“图书银行”,不仅图书可以“东家借、西家还”,而且读者还可以在网上“下单”,预约任意总分馆系统内图书馆的藏书并就近取书。

  据龙泉驿区图书馆馆长陈绍红介绍,该区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从2005年开始筹划,在区政府的主导下,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利用文化中心和综合文化活动室的场地,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作为分馆的馆舍;区图书馆负责招聘分馆的人员;系统内的图书统一由区图书馆负责采购、编目、调配。目前,该区已经建成了12家乡镇(街道)分馆、139个村(社区)服务点,形成了村(社区)服务点的100%设置。

  陕西铜川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相对不发达,也导致公共图书馆运行经费短缺,图书馆因而设施陈旧、布点不合理、藏书少而且不能及时更新流转。

  2011年,铜川作为陕西省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试点,成功申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不仅各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办馆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整个区域内的图书也流动了起来。铜川图书馆发挥全市中心馆的纽带作用,将区域内各类型的图书馆联合起来,通过建立联合编目中心、文献物流配送中心,将分散、孤岛式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上下贯通、广泛互联的统一服务体系。目前,各区县已建成基层分馆25个,形成了馆对馆1小时服务圈、馆对读者2公里或一刻钟服务半径,基层群众不出镇、不出村即可借阅图书。

  “过去各级图书馆各自为阵,书籍重复购买且不能相互流转,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整合盘活市域内的图书馆资源,以市图书馆为龙头,以县区图书馆为依托,实现图书资源的无障碍流通。现配有流动车辆3台,各区县馆分别设有集中流动图书专架8个,一个月为一个流动间隔,每次流转配送2000多册书,从而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铜川图书馆馆长李勇说。同时,他们还举办了“铜川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分馆联谊会”、节假日网上订票、暑期夏令营、“六一”故事会、读书知识竞赛、书画展览、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打造“书香铜川”品牌文化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走进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共图书馆为民服务的功能作用。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