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军旅文艺

边防有支迷彩“乌兰牧骑”

时间:2013年07月31日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伟 谢延苍 郭建跃

边防有支迷彩“乌兰牧骑”

内蒙古军区通信团开展业余文艺创演活动纪实 

 

  演出队队员为基层官兵表演舞蹈。姜庆哲摄 

  56年前,在成吉思汗跃马扬鞭的古战场上,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马背上诞生了,她一路放歌将欢乐的种子播撒在蓝天碧草间。如今,在内蒙古军区通信团,一支身着迷彩服的“乌兰牧骑”,也用草原特色的军旅文艺节目丰富着戍边官兵的文化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该通信团战士用几副快板组成的演出组,撑起了一片业余文艺演出的天空。几年后,演出组由快板发展成为包括声乐、舞蹈、曲艺在内的初具雏形的演出队。20多年来,他们紧贴边防官兵训练生活实际,编创了一大批融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文艺作品,成为北疆边防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有人问,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队伍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是原创精神!原创节目一直是我们演出的主打!”为演出队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队长郭嫣傧,一语道出这支队伍长盛不衰的根源。

  郭嫣傧是由一名舞蹈演员成长起来的演出队老队员,他唱歌、跳舞、创作、编排样样精通,当过文化干事,后来又挑起了演出队队长的担子。去年冬天,演出队接到了参加北京军区文艺调演的通知,可距离演出仅剩一个月时间,他们还没来得及准备任何节目。有人建议,把前几年兄弟单位演过的节目改编一下,救救急!郭嫣傧一听便急了:“要么不上,要演就必须是我们自己原创的东西,别人咬过的馍有啥嚼头!”

  他撂下这句话,背起背囊单枪匹马下了连队。那段时间,他白天与战士们一起站岗、巡逻、抢修通信线路,晚上在灯下走笔创作。半个月后,他带着写好的节目脚本回来了,当晚便拉开阵势开始排练……在军区文艺汇演的舞台上,他们火速编排参演的两件作品——表演唱《士兵小花》和舞蹈《查线路上》分获一、二等奖,瘦了一圈的郭嫣傧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不懈的坚持和探索使他们在原创的道路上收获丰硕,演出队连续11次参加全军和北京军区文艺调演,获得各种奖项179个,20多个节目在北京军区“多彩的军营”业余文艺会演中获一、二等奖,表演唱《女兵走天涯》、舞蹈《边疆就是我的家》获全军业余文艺会演表演三等奖。

  1994年,该团为了更方便快捷地服务官兵,组成了以文艺演出为主的“文化大篷车”,被基层官兵形象地称为迷彩“乌兰牧骑”。

  春节期间,到各连队巡演是演出队一年中的重头戏,为此,他们每年这个时候都要顶风冒雪演遍所有边防连队、哨所。

  摩天岭哨所是该团最东边的一个哨所,因地处大山深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某年除夕,“文化大篷车”在附近的一个连队演出结束后,得知百公里外的摩天岭哨所3名战士还在坚守哨位,队长当即派出一个演出组赴哨所演出。一个5人演出小组背着乐器出发了,因雪厚路滑,行进至山脚时演出组不得不弃车步行。当他们踏着没膝的积雪,跋涉两个半小时到达哨所时,头发、睫毛上都挂满了冰碴儿。在刺骨的寒风中,他们一气表演了7个节目,哨所战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士张军伟谱曲、作词、表演、编排样样出色,是演出队当仁不让的“角儿”。这几年他创作的10几件作品先后获军区级以上大奖,内蒙古军区文工团早就“盯”上了他,多次想把他“挖”走,但张军伟却一次次谢绝了。他说:“我是一名边防战士,我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战士们的生活,我的根在这里,我要继续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赞美他们!”

  19年来,该团“文化大篷车”累计行程5万公里,为基层官兵演出1300多场。

  在位于二连浩特境内的一个哨所,傍晚时分,哨所常会飘出悠扬的马头琴声,演奏者是位名叫郭庆华的老兵。

  郭庆华入伍时就会演奏一些民族乐器,尤其善奏马头琴。入伍第二年,他便被选入演出队当了一名乐器演奏手兼民族歌手。第一次下连队巡演,郭庆华便随队来到了这个哨所。当他看到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当他的演奏让哨所战友流下热泪,临走时,他暗下决心,要来这个哨所与战友们共同戍边。半个月后,经组织批准,郭庆华背着心爱的马头琴来到了这个哨所,加入了站岗戍边的队伍。他的举动和琴声,感动着身边战友,哨所老兵王康说:“去年家人就盼我退伍回家,但退伍那段时间我听到郭庆华的琴声,又决定留了下来。”

  近年来,演出队积极配合团队融合驻地少数民族艺术,不断拓展军营文化的内涵。该团每年都分批组织文艺骨干深入驻地采风,对蒙古族传统文艺进行挖掘整理,定期组织边防官兵与驻地群众开展“走边关、进军营”“边关军民联欢会”等文化活动,利用“昭君草原文化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与蒙古族同胞一起联欢交流。他们还与当地“乌兰牧骑”合作,以蒙古族战士为基础成立了蒙古族节目演出组,创作出一大批颇具蒙古族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受官兵欢迎。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