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谢麟>评论新闻

谢麟:当代中国油画的现状与思考——从第10届全国美展看中国油画的价值取向

时间:2017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中国油画虽然是舶来的艺术,但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都充当着重要的艺术角色,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十年来,油画艺术更是以思想、艺术观念革新的“先驱”身份活跃在中国美术界,引导着潮流的发展。20世纪末到新世纪初,中国油画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后,觉悟到应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形成具有中国审美意味的面貌,走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从“民族性”“中国气派”的提出到“探索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艺术”的倡议,中国油画和国家民族意识的强化同步地与迫切地希望改变学习、盲目追随西方价值标准的状态,进入自身发展的阶段。热情在激昂中得到了宣泄,油画家们在各自的价值坐标上寻找着突破,一派“振兴中国油画”的气象使中国油画创作处在前所未有的亢奋中。主流的导向也试图真正地使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一个昌盛的发展阶段,并以此形成中国油画独立的体系。第10届全国美展无疑起到了一次全面检阅中国油画创作现状的作用,学术界和画家都对这次检阅寄予了较高的期待。因为即使是2003年刚举办过“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虽然已有“中国油画已到达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中国油画何去何从”两种相反的评价,但人们还是希望能看到中国油画发展的新的趋向和思考。然而,第10届全国美展所展现出来的中国油画创作面貌,却令人产生许多的困惑和思考,中国油画创作的现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已经形成了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审美追求,已“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面貌;更没有出现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和现代观念相结合所构建的中国油画的独立体系。盲目的价值判断,混乱的审美追求,浮躁的创作心态,空虚的精神形态,麻木的艺术感觉和迷茫的文化取向,这些问题直接地表现在大部分的作品上。中国油画确实存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中国油画的发展不是两句表面的口号就能促进的,中国油画如果不从文化本质上去思考,就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取向,就不可能构建起真正有中国“文化特征”和“审美特点”的独立体系。

  A.现状

  400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首次把油画带到了中国,但油画真正立足中国,应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百年来,油画艺术在引进、学习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油画更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文革”时期的“革命现实主义”,“文革”后期的伤痕美术,80年代初中期的乡土风到85美术思潮等等,在几次重大的思想运动中,油画充当了变革先驱的角色,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油画几乎演练了一遍西方油画发展的历程。有不少自豪和乐观的看法认为,西方传统油画在现代主义后走向后现代衰亡的情况下,“真正意义的油画”在中国,特别是写实油画,中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客观上来说,作为外来的艺术形式,能在百年的发展中,成为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国度的主流文化之一,相比其他西方文化形态对中国的影响,确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油画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自然成分并已形成相对独立的艺术形态。

  正是这种已完全接受油画艺术为现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使中国油画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在继续学习提高中,也就是在西方油画艺术传统继承的同时,怎样使这个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特征和现代观念的文化内涵,并使其确立自己的文化特征、审美特点和价值标准,从而建立中国油画的独立体系。因为,在一百多年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对中国油画的文化身份的确定已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共识并生产了迫切的历史使命感。我们在后殖民心态的影响下和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文化自觉中,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主流的文化形态,如果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仍然是来自西方,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并以其作为判断标准,那么,中国油画就没有它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形态之一的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更不用说构建起独立的艺术体系。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西方油画真正继承好了(其实我们对西方油画的学习始终是以选择西方油画发展某个阶段作为标准,而我们却认为具有正统的权威性),我们只不过在语言上掌握了西方油画的特征,而如果运用这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没有我们自己的精神内涵和审美特征,没能体现鲜明的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只不过是把西方的艺术介绍翻译过来而已,而没能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其实语言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故此,中国油画界明确提出了怎样确立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审美特征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似乎有理由相信中国油画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有文化意义的发展道路,但从第10届全国美展看,中国油画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整体的创作面貌并没有体现出我们所倡导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表现出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观念相结合的价值标准为依据的审美倾向。大部分作品呈现出实用主义的虚伪,急功近利的浮躁,极端的个人主义的空虚等混乱心态;缺乏明确的文化倾向、审美追求和价值标准;处在一种迷茫的,不知所措地被各种思潮左右的状态。

  B.透析

  从第10届全国美展的油画作品看,有如下几种创作倾向:①主旋律题材的表现;②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③风景;④个人情感的宣泄;⑤艺术观念的追求;⑥其他。其中,不同表现角度的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获奖作品中,高达47.9%,风景占20.8%,主旋律主题创作占10.4%,表现抽象的作品占8.3%;其他占12.6%。我们从获奖作品中的这个比例基本上可以看出创作倾向和审美价值取向,从中呈现出来的创作现状可见端倪。

  主旋律(在这里特指明确反映政治、革命现实和历史内容的题材)的表现,在这次展览中,以解放军作者为主,解放军系统已成为这方面题材创作的主力军,其中两件作品获得金奖。革命现实主义、历史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油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特定时期的政治因素,这方面的创作仍体现出在中国近代艺术生活中的生命力。20世纪50年代有不少优秀的革命题材作品,成为中国油画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真诚朴实,饱满的精神情感影响了几代人。我们从政治至上的创作观念中过渡到今天广义的主旋律界定,对政治题材仍有一种偏见。其实,在任何一个政体下,政治题材的反映都是自然和正常的,并且是必须的。关键是在于怎样表现。《地道战》《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延河边上》等作品,曾经给过我们多少的震撼。审视我们现在的政治、革命现实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相比过去的优秀作品,缺乏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对题材思想深度的认识,更多只是从表现形式上探索。肤浅的精神内涵和造作的艺术语言使作品没有让心灵震撼的感染力。如果我们对要表现的东西没有深切的感受,就不可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客观地讲,进行政治、革命题材的创作,比其他题材的创作更难。在现今市场经济、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更要求创作者深入挖掘精神内涵,不然,作品只能成为政治内容的图解,苍白而虚伪。我们的主旋律创作,应该研究民族精神在现代形态的体现,从而张扬出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这是当前主旋律创作所缺乏的。主旋律创作面临着一个深化的问题。

  作为中国油画发展主要倾向的现实主义,在今天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是我们所关注的。从入选和获奖作品比例的分析,现实主义仍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主流,虽然其形态已有所变化。“文革”后,从革命现实主义到社会现实主义(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和社会风俗、市井生活的转换,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可谓风雨兼程。这种形态的转换有一个有趣的现实,就是“现实”这个词的含义越来越小,似乎更贴近生活实质,但因其大多只是以麻木的眼光注视现实生活的某个局部,并以某种样式来重复,所以当前的此类作品,不少显得表面且缺乏对生活的敏感,没有从反映生活中表现出生活的本质及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更多的只是借生活瞬间或表现群体的特殊性来猎奇和借题展示技法的熟练。这里强调一点,现在的现实主义作品更重视的是“功夫”本身而非“现实”的内涵。我们的审美标准成就了一批“匠人”,耐心和匠心而不是艺术性,为他们赢得了极高的名利待遇。时代的特征和精神在这里得不到真正的弘扬,艺术创造性和个性更被忽视。比如近年流行的民工、市民题材,已经落套到呆木的“集体照”或低俗的生活情趣里,从作品中体验不到感动人的情感。我们反对假大空的英雄主义,但也不应倡导虚假的生活“真实”,这种对生活的图解和图解政治口号一样苍白而无聊。从作品“贴近”生活的特写中我们看不到生活的实质和作者的真诚。在另一类艳俗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是表现出造作和虚伪的情感,多数试图以样式和怪异吸引人。现在大多的现实主义作品存在着缺乏真诚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认识和独立的艺术主张的通病,没有明确的文化指向。

  作为“中性”的风景画,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人们对自然的回归有密切的关联。市场刺激了风景画创作,也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风景画家。风景油画的创作,相对人物题材的创作更轻松自由,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艺术个性。但现实却令人困惑,一是多数作品没有“鲜活”的气息,不是从写生体验中创作;二是以某种成功的样式为范例,克隆出许多“近亲”,急功近利地希望赢得认同。风景画在这里不是艺术家对自然的真切感受,更不是艺术创造的媒介,而是迎合市场和名利需求的工具。

  以宣泄个人情感的带有表现性或艺术观念表达的抽象作品,不但在展览中只占少数比例,而且审美取向和文化倾向混乱,一种焦躁浮动的情绪充斥画面,从中夹带着空虚迷茫的无奈,很少能看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明确的文化主张与艺术观念,还有来自作品深层的精神内涵。在最能表现艺术个性的艺术语言中出现这种情态,除了与社会浮躁的心态有关,还有就是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并没有真正从形而上产生自己对世界、对艺术的认识。因此,只能借助某种样式,无病呻吟或造姿作态。从一个大的范畴看,中国油画创作中表现、抽象的作品不多,与我们权威的价值标准和艺术观念有关,我们似乎并不太重视对艺术个性和创造性的鼓励,而更重视艺术基本规律的规范和共性标准的确立。

  从以上几方面分析中国油画创作的现状,有几个明显的问题:

  1. 没有明确的文化指向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2. 审美追求和艺术标准混乱;

  3. 创作心态浮躁;

  4. 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研究和对当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思考。

  C.问题

  中国油画创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国油画文化指向不明确和缺乏精神依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化精神基础的混乱,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建立起当代中国的哲学体系和思想形态。艺术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艺术形态。而艺术形态的内核是由产生文化形态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构成的。“五四运动”后,由于片面推进新文化——西方文化的代名词,传统文化精神被割断并扬弃了。直至今天,五千年文明更多只是装点门面的口号,与当代中国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没有多大的关系。而在“破”的同时,我们并没有建立“新”的哲学体系和文化思想形态。后殖民心态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不管是艺术形态还是社会形态。这就造成了一个可悲的状况,就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国度在现代文明中已经没有自身的精神形态而只能以西方现代观念为依托。加上在“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和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情况下,思想形态更是复杂而混乱,反映到艺术形态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迷茫的结果。

  由于中国油画的思想基础及哲学依据不明确,就导致了其审美判断和价值标准的模糊。长期以来,中国油画的价值标准自觉不自觉地确立在西方的审美观念上,甚至在文化倾向上,都是以西方艺术形态为判断。因此,在创作及价值判断上,没有产生于自我认识的文化指向和有思想指导的标准。“民族性”“中国气派”“探索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只是口号,学术界和艺术家在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加上受社会形态的影响,真正深入探索的少之又少。应景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占据了主流,因此,在已有的局限的视觉经验和缺乏深度的认识上,模糊的价值判断是必然的。从入选及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判断带来的结果——我们不知道在选择倡导什么。这里不存在题材的问题,而是审美取向。中国油画到底应体现出什么样的形态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及构建自我体系的依据。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正视和解决。

  确立中国油画的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必须研究和探索其精神和文化基础,而我们在这方面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虽然许多前辈在这方面的努力取得了许多经验,但没有形成理论上的深刻认识。这样的现状是无法真正构建中国油画的独立体系的。

  另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形态和时代精神的认识不足,是造成作者精神层面肤浅的原因之一。市场经济带来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浮躁的创作心态,严重地影响了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化。这两点极大地阻碍着创作主体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立体地提高自身修养和探索个性艺术。

  D.思考

  造成以上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中国油画没有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决定文化和审美倾向。中国油画的价值标准应确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这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从“民族性”“东方性”“中国气派”“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艺术”中,没能看到一个明确的标准,只是其中的“民族性”“东方性”“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有一定的关联。以此我们可以判断出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国油画应体现出一种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点。那么,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审美特点是以什么形态来呈现,它们是以语言形态或是以精神形态来体现,而这些特征又是以什么东西为依据的,这些,我们无法从以上的口号中明确。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是含糊和表面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必须研究并认识的,不然,一切口号只是一句空话。

  我们过去对“民族性”的认识,多数是从传统民族艺术的样式或传统美术理论上。在创作中,也主要从语言样式上借鉴探索,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了传统样式的因素,就有“民族化”了。这种认识导致了作品虽然有了表现形式的“民族性”,但因缺乏民族精神的内涵而显出“嫁接”的尴尬和造作。“中国特色”的含义就更模糊,其基点是什么?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是形式的还是精神的,或者是一种视觉审美的感觉?而这些判断的标准是以什么来确定的,其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等,这些我们都是没有明确的。这不仅仅是理论认识的问题,而是创作思想和审美倾向的觉悟。当我们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就无从证明我们已经做到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没能界定“中国特色”的因素,就不可能判断是否具备“中国特色”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画家很少能潜心研究艺术本质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希望创作出有中国审美意味的油画时,也没能深入地研究构成这样审美特点的内涵。于是,从理论认识和创作自觉,中国油画并没有解决使中国油画具备自己文化特征的基本问题。

  文化的差异造成审美观念的差别,而文化差异又源于哲学思想的不同,哲学思想产生于不同地域人群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东西方两大文明发展的方向不一样,就是因为其哲学根源建立在不同的基点上。东方农业文明产生的对自然的崇拜和亲和,对生命和宇宙形而上的认识,使其哲学思想更多地追求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观念注重生命及其精神的体验,超越物质世界去感悟生命的来源及宇宙世界,在宏观和本质的把握中认识生命。在形而上的认识观指导下,“道生万物”“大道无法”“大象无形”“明心见性”“似与不似之间”“守白当黑”“气韵生动”等审美观念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写意”精神,并由此派生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书法和中国画。这两种由形而上哲学思想产生的艺术形式带有鲜明的抽象表现的艺术特征,强调精神的体验和表现——“意”。西方狩猎文明更注重从征服自然中体现生命的价值,站在自然和生命对立面的认识观,使其哲学思想更关注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观察中认识生命的过程,在物质的结构中了解生命的奥秘,从可感触的和微观的研究中了解生命和宇宙本质的观念,形成了形而下的西方哲学及其审美精神,注重对生命和宇宙的物质形态与结构的认识——“理”。相应的西方传统艺术形式油画,便是体现了以对自然生命与客观世界的反映(即便是宗教题材)为宗旨的形而下的审美精神。东方艺术重“写意”,而西方艺术重“写实”。在“似与不似”之间追求“神似”和“写胸中之臆象”的审美境界是东方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以表现客观对象的视觉真实的程度为目的是西方艺术的审美特点。东方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且以“传神写意”为主;西方艺术注重对象的客观性,以“理”表现对形态的认识,以似为求。东方艺术更多是“缘物寄情”,通过对物质形态的反映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表现的目的是精神世界。西方艺术主要以科学的依据表现客观事物,以“理”述事,反映自然景象和人物事件合理存在的“真实性”。一个关注“人”的精神体验,一个重视“物”的客观合理性;一个重表“意”,一个述“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和各异的审美标准。正是这种产生于不同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的审美特征差异,使东西方艺术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因此,“民族性”和“中国特色”应该理解为一种文化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这是产生中国油画具有民族审美特征的条件。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由儒、道、释三大哲学体系构成,其中包涵了东方的思想精髓,虽然释学是外来的,但进入中国后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宗教,与儒、道学许多近似或相通的观点,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释极大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产生了具有东方特征的民族审美精神和价值观念。所以,要使中国油画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就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里确立审美取向和价值标准。只有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并以现代观念去判断和表现,我们才能构建中国油画独立体系。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一个综合的精神形态,这需要从本质上去认识,并必须以当代中国文化背景去分析及有机结合,使其成为现代的精神形态。这种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依据,以现代观念为判断,以油画形式表现的精神形态就是体现“民族性”和中国审美特征的中国当代油画的审美形态。据此推论,当代中国的油画的价值标准应该确立在是否以现代的形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点上。

  中国当代油画如果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精神,那么由此产生的艺术形态就会涵寓来自传统精神与现代观念有机结合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个人情感等审美因素,这些因素也就构成了鲜明的“中国审美特征”——“民族性”或“中国特色”。

  中国当代油画的价值标准应以具有民族性的精神形态、艺术形态、审美形态来确立。这是中国当代油画审美取向和构建独立体系的依据。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