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谢麟>评论新闻

谢麟:从法国国家沙龙展看中国油画

时间:2017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2005年12月15日—19日,我赴法国参加了法国国家美术协会在卢浮宫举办的2005年法国国家沙龙展。我的作品《山村印象》入选此届沙龙展并获由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席贝拉先生、总秘书长盖贝龙先生、沙龙展组委会主任亨利先生签发的“特别荣誉奖”。作为唯一参加这届沙龙展的中国油画家,第一次较全面地了解和接触法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的架上绘画现状及发展趋势,反观中国油画的创作现况,有许多思考和感受,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法国国家沙龙展是中国美术界,特别是油画界很熟悉的国际重要画展。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和著名画家,如徐悲鸿、常书鸿、吴作人、吴冠中和旅居法国的潘玉良、赵无极、朱德群等,都参加过法国国家沙龙展并赢得了很大的荣誉。法国国家沙龙展不仅仅是法国和欧洲,乃至世界架上绘画的一个代表性的重要展览。但法国国家沙龙展现代的形态和欧洲,特别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中心——法国的架上绘画现状是怎样的,我们了解的并不多。对架上绘画在中国发展充满了自信的今天,似乎我们更应该了解世界绘画发展的情势,以便确立中国美术,特别是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在国内近年来关于西方架上绘画已走向衰亡,后现代及其他观念艺术已成为西方艺术主流,中国将成为架上绘画复兴的中心等认识下,客观地、清醒地、冷静地了解和分析西方绘画(特别是油画)的现状,判断中国油画的现状和发展,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欧洲作为油画的发祥地和中心,油画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后,特别是现代主义后的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后现代的艺术观念在现代欧洲油画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我参加2005年法国国家沙龙展极希望能了解的一个问题。作为亲身经历了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阶段——“85美术思潮”到21世纪初的油画家,对中国油画的现状及发展有着太多太多的感受。中国当代油画的价值标准及发展方向一直是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所以,了解欧洲和世界油画的现状,判断中国油画的文化意义和定位,是我这次卢浮宫之旅的主要目的。

  2005年法国国家沙龙展在卢浮宫举办,这是在法国国家沙龙展历史上仅有的几次之一,因为卢浮宫很少举办展览活动。法国国家沙龙展一直在大宫展出,这几年因大宫维修,所以近年来这几届改在卢浮宫展出。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主办的这次画展得到了法国总统希拉克的直接关心,法国文化部给予了支持。画展共展出600件作品,油画占了大约80%,还有少数雕塑、版画及其他画种的作品。12月15日晚举办的开幕式,简约的主席台上除了组委会成员、法国国家美术协会领导和艺术家代表,没有一个政要。在法国,类似美术活动的开幕式,都是艺术家唱主角,政要及社会名流只能作为嘉宾坐在台下。媒体也不会张扬某某官员参加了活动。一千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盛况是国内少见的,这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到场的人都是盛装,俨如盛大节日的上流聚会。各国艺术家的服饰,给会场的高贵气氛增添了异国情调,一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体现在艺术品之外,凸现了法国国家沙龙展作为世界性的平台所具有的文化多元化及包容性和开放性。整个开幕式简洁而高级别、高层次的学术气氛体现了沙龙展的相应地位和影响。

  600件作品来自世界各国的法国国家美术协会会员和部分国家的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参展作品基本上展示了当今世界架上绘画的面貌,特别是法国油画的现状。纵观参展的油画作品,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一是作品的艺术个性和风格鲜明,很少看到近似或雷同的作品;二是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艺术观念,没有什么刻意的意识形态的倾向,“主题”和题材的选择完全没有“主流”或流行的痕迹;三是作品呈现出艺术家真诚平和,对艺术纯粹性追求的心态,没有投机迎合、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看完整个展览,没有沉重、压抑、烦躁的“累”的感觉,而觉得很轻松,是真正进入了艺术欣赏的状态中的一种体验。所有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心迹,鲜明而丰富多彩,信步其中,好像在不同的艺术天地里漫游。每一件作品都能给你一些新的感知满足,都能提供一些视觉经验外的新的感受,并且所有作品都没有跟楼上陈列的大师的作品雷同的。不能说每一件参展作品都是我们经验标准中的“很好”,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创造性)和思想情感。参展作品有大有小,全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没有我们大展中所强调大制作的情况。在这三点极“平实”而深刻的印象中,我反照中国油画的现状,觉得有几点可以思考的。

  一、创造性和个性应是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中国油画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引进学习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本质——创造性和个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西方古典主义和原苏联现实主义作为油画学习的主要语言,这除了审美倾向,更多的是写实的语言符合革命现实主义的表现,这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年代是十分需要和合适的。由于政治的主导因素,我们对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学习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的技术层面上(并且主要是通过印刷品),以能“真实”地表现主题内容为目的,不重视艺术个性和创造性的追求,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权威性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审美标准至今仍主导着中国油画的主流判断。这就使画家在创作中注重“主题”和技术问题,更多地在“选择题材”(迎合时尚)和在意识形态或某些有话语权的“权威”认定的“共性”标准下“制作”作品;而很少思考怎样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观念去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努力地创造出与自己审美倾向和情感相吻合的艺术语言。从最近的全国美展以及近年各类油画大展获奖作品及参展作品中,我们可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认识艺术创作的本质,从而倡导艺术创作的创造性和个性,而是在一种迷惘的困惑中比拼题材的选择和制作的功夫。艺术创作的创造性和个性得不到推崇和鼓励,艺术创作的规律得不到遵循和尊重,导致了跟风逐潮,抄袭模仿,投机取巧和沽名钓誉的风气泛滥,一种浮躁虚伪的心态充斥画面。某些学术机构利用话语权更是圈地为牢,以小集团的利益拉帮结派,“学术帮派”肆意践踏着学术尊严,这种风气,助长了利用艺术的名义行个人私欲的恶习。因而,客观地讲,中国当代的油画创作,还没有真正进入自然的正常的遵循艺术规律的发展阶段。只要这种现象不改变,艺术的创造性及个性就得不到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就得不到遵循。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二、真诚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条件。这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问题,似乎在中国油画创作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体现。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左右着画家,我们从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虚伪做作和功利投机的心态。为了迎合时尚和追求视觉“张力”,我们不惜一切手段来“策划”和“经营”自己的作品,并通过形形色色的运作“包装”,以达到功利目的。艺术创作的初衷和终极目的以及规律性,在这里受到了最大的嘲讽,创作已沦落成为谋取功利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的操纵下,不少画家已成为有“素质”的商品制造者,源源不断地“批发”出自己的产品。大家更关心的是更快更多地引起社会关注并得到更大的名利回报,而不是艺术创作的本质问题。社会机制极大地激励着这种倾向,潜心创作,真诚面对自己灵魂的艺术家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投机迎合者却左右逢源。当作品没有了真诚的情感作为依托,就无从谈起艺术的感染力和艺术创作的价值。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来自创作主体的差异性,它使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个性,人们面对各异的精神世界,自然地产生各种共鸣或体验而得到视觉和精神审美的满足。艺术的价值也在于此。真诚是艺术个性的依据,没有真诚也就没有个性。中国油画创作“共性”太多,随波逐流的现象,其实源于我们缺乏真诚的心态。权威体系中有意无意地鼓励和“误导”,是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我们从全国大展中的入选和获奖作品中不难看到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共同的标准去判断所有的作品,而不是从作品中挖掘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自律性。这一直是中国油画没有重视的问题。艺术创作中的规律,除了艺术语言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在文化背景、艺术感受、自身修养等因素影响下的自觉的艺术行为。在这个自然规律中,艺术家才能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出富有个人艺术个性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自己艺术发展的自律。中国的油画创作,因长期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干扰,极大地影响了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和重视,自觉地不自觉地养成了“听风看潮”“判断走向”的创作习惯。在领导和学术权威层面,也习惯了“引导”和“倡导”什么,希望在这种引导和倡导下形成一个中国油画的总体面貌和发展方向。于是,画家根据展览和时尚观念的需要去创作,权威层即“策划”一个又一个的“学术”主题画展,并以各自的“话语权”制定“学术标准”,这种标准更多是以权威的审美倾向或借用西方油画某个发展阶段的标准来确立。因此,“学术主导”和“被动创作”严重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虽然提倡艺术家的创作自主,但学术层面的“裁定”及“提倡”,误导和妨碍了这种自主,特别是在功利性很强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家们更希望在得到“学术肯定”——获奖后尽快在名利上成功。因为在当前的中国,艺术上的成就多大,唯一的标准是为获取多少官方的有“学术价值”的奖项。所以,追求共性和迎合评委审美倾向是最好的捷径。现在,又多了一个标准——市场标准。一些企业和机构介入高层次展示活动,其市场价值的判断成为另一种组织机构及评委要考虑的标准。这样一来,艺术家只要希望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并取得成功,你就要遵循这种“规则”和顺从这种“现实”。在创作时,我们不但要考虑画什么的问题,还要考虑怎么画;既有新意又能得到认同,尺寸多大才能有评选效果及展出效果,既考虑学术水平又能有市场价值;等等。这就极大地制约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自律。当人类的这一崇高的精神产物成为“市场产品”或“时尚”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和价值。

  四、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中国油画发展的基础。中国当代油画有两个标准:一是“苏派”体系的标准;二是以西方某个油画发展阶段为标准。近年来,中国油画的民族性及中国气派等,提法日见增多,大家都在考虑中国油画怎么发展及文化特征的问题,这是可喜的。但怎样才能使中国油画具备民族文化特征,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很好解决。我们在创作中更多地在追求一种表面的文化符号,而缺乏对精神层面文化内涵的认识。在法国国家沙龙展上,一位华人评论家和策展人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她说前不久,中国有个学术机构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在巴黎展出,可以说当今中国一流油画家的作品都在里面了,主办方原先对画展期望很高,认为能“轰动”巴黎。但展出后反响很小,于是邀请了法国的有关人士开了个研讨会,分析中国油画为什么不能在欧洲引起反响。她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特征及创造性不够。她强调说,这种文化特征和创造性不是形式上的,而是作品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品格的审美感受,“比如谢先生您的《山村印象》,很多法国人注意这件作品,我问了几个观众,问他们看得出画的内容吗?这是中国乡村民居。他们说没去过中国,也没见过这种民居,但画面很有东方的韵味,很有个性,很美,所以他们喜欢!能让法国人关注中国油画很不容易,因为他们的油画审美眼光是很高和最挑刺的。”她认为《山村印象》的成功,就是把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用现代观念和语言表达了出来。她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确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文化的本质上去认识民族性和中国传统、现代的文化特征,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不可能体现出由这种文化特征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如果我们把某些传统的符号硬套在作品里,便认为是民族性的体现;如果我们把表现一些做作或目呆的社会群体形象作为具有“批判性”的现代文化观念的表现,那么我们追求的有民族特征和中国气派的“精神品格”与“审美品格”将永远实现不了。我们的文化判断根基于我们的文化结构和对文化本质的认识。投机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大地妨碍了这两点重要因素的形成,这是必须克服的。我们更多把精力放在了语言形式上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中国油画的独立体系应构建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不然,我们永远是别人的翻版或影子。

  通过这次参展,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欧洲的架上绘画并不像我们一些人说的走向“消亡”,中国油画也并没有成为世界油画复兴的中心或水平的代表;中国油画应冷静地反思并确立自己的文化及价值体系,这样,中国油画才能以自己的面貌独立于世界架上绘画之林。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