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热点推荐

“文墨并举”诠释中国梦时代脉搏与精神风范

时间:2020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霍玮
0

“文墨并举”诠释中国梦的

时代脉搏与精神风范

——记“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

十八洞村村名由苏士澍题写

脱贫记由岑岚书写

  在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 (以下简称“中国力量展”)11月上旬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以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全景深描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与实践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集体智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在诠释演绎重大主题书法展览的立意高度与思想深度方面,提供了全新探索与有益实践。

  策展立场紧扣时代主题

  主题性文艺创作是对所处时代最重大问题、最深刻命题的时代记录。在策展立场上,“中国力量展”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代主题为核心,统摄策展构想、参展模式、内容审读、创作实践、展厅设计等环节,通过展览叙事手段,深刻展现中国扶贫事业的历史地位与伟大贡献,为重大主题性书法展览注入鲜明的时代精神与美学价值。

  常规意义的书法展览,或由展品演绎提炼主题,或主题先行再组织创作,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书作表现书法家的笔墨,体现艺术创作的水准和高度,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以笔墨为中心”的思维定势。然而,用这种思维组织展览,往往会因为借靠主题而导致最终忽略主题。重大时代主题性书法展,天然具备时代主旋律和文艺主旋律的双重品格,因此开掘主题内涵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力量,成为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关键所在。

梁家河村村名由张海题写

脱贫记由李明书写

  内容架构厚植家国情怀

  书法展览的叙事手段,主要关乎作品叙事能力与展厅叙事能力两个层面。然而,伴随近现代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分离进程,现当代书法从书斋走向展厅,书法造型与形式构成内容凸显,书法的阅读性消退,书法作品的叙事依赖视觉而非文本成为常态。如何立足当前书法实用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的现状提升展览的叙事功能?“中国力量展”坚守“以主题为中心”的立场,从内容架构与创作文本着眼,尝试打破功用性与艺术性分离后的创作瓶颈,实现为时代记言录史,为人民濡墨抒怀、为民族凝心聚力。

  2015年十一届国展,中国书协正式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创作理念,首次将“文”提升到书法创作的核心层面。“中国力量展”首次大规模以白话文为文本进行创作的集体实践, “人民至上” “扶贫书赞”“九州同春”三大篇章先文而后墨,将国家层面的决策部署、制度设计,各地区、各部门的切实行动,基层扶贫工作者与脱贫百姓的笃实践行,三位一体呈现中国脱贫攻坚全貌。其中,“人民至上”梳理文献,抉奥提纲, 50件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展现消除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顶层设计; “扶贫书赞”拓延文本,原创纪实, 112件作品以空间为线索再现党民同心矢志克艰的澎湃力量; “九州同春”纵横时空,记言录史, 66件小楷《脱贫记》加66幅名家题写村名,展示脱贫攻坚中地方的切实行动,叙事中国减贫奇迹的历史进程。整体看来,展览的内容架构厚植家国情怀,深入广阔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中,拓展当代书法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

  展厅阐释凸显书法立场

  本次展览的展厅装置与设计采用全新的布展方式,尽最大努力摒除了外在因素的干扰,致力于引导观众聚焦展品本身,凸显展览的“书法立场” 。视觉唤醒、文本阅读、笔墨表现、立体叙事等通过多重手段多维叠加,真正给观众以“沉浸式”体验书法展览本体的审美愉悦与精神震撼。

  视觉唤醒体验基于展厅环境改造、新型装裱形式与装置材料等综合运用,在灯源的视错觉介入下,带给观众近距离感知书法之美的纯粹经验;阅读体验与笔墨表现,体现在变文言文“之乎者也”为白话文“的地得” ,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的时代文本,尤其是参与扶贫基层工作的自作书作者,文墨饱含情感张力,生动演绎传统艺术表现时代主题的精神气象;立体叙事则体现在作品之外的所有展览元素均以主题为中心传递价值,比方说一般意义上的展签是对作品信息的辅助说明,但在本次展览中,展签所能承载的内容被大幅提升,以第二篇章“扶贫书赞”展签为例,其作用甚至与作品等量齐观,是多重手段阐释扶贫历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布楞沟村村名由沈鹏题写

脱贫记由林玉梅书写

  文质兼备推动公共教育

  相较于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艺术门类展现形态的丰富性,书法艺术的表现具有一定特殊性,但其优势是由汉字承载的千年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 “中国力量展”以成熟的展览结构与内容体系,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观众提供了解决战脱贫攻坚这一历史任务的脉络。展览开幕以来,观展人群呈现出从书法受众向普通观众的明显过渡,策展方更为社团预约观展群体提供展厅讲解服务,围绕书风雅正、文质兼备、时空纵横、以小见大等诠释主题,展现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在当代社会事务中释放出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的智慧与力量。因此,在公共教育层面,本次展览迸发的社会能量有望为青年一代树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引导,使他们将个人理想、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

  厉行节约铸就精品工程

  “以展览带动研究,以研究深化展览”是当前书法展深掘主题的思路模式。于重大题材而言,则对创作的严谨性、严肃性有更高要求,须考量时代思想、文化体验、学术转化等要素,打造彰显时代精神和中国精神的精品工程,进而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认同,为脱贫攻坚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

百豪村村名由孙伯翔题写

脱贫记由刘小龙书写

  本次展览筹备历时7个月,聚合50余位专家学者、40余位中国书协课题小组人员、162位骨干书家、66位书坛大家名家、40家中国书协团体会员单位,聚焦扶贫一线。其中,在参展书家中有6名驻村扶贫工作者(其中3人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5名结对帮扶干部、28名多次参与一线文化扶贫活动者。以第二篇章“扶贫书赞”为例,112件展品中有68件作品由作者独立撰稿,16件作品为作者与扶贫工作者联合撰稿,28件取自一线扶贫日记或媒体报道,令本篇章的自作书比例高达75%。

  展览筹备初期,专家学者与课题小组成员随时随地线上对接文献爬梳、文本编校、数据核验、作品审读等工作,参展书家倾力配合、数易其稿,扎实打造书法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篇章。228位参展书家零稿酬创作、50余位专家学者零报酬审读、66件大家名家无偿题写的村名和66件小楷《脱贫记》展后赠送该村等,这些都将成为当代书法人凝心合力打造文化扶贫精品工程的有力注脚。

孙东波作品

林志明作品

钱玉清作品

马小杰作品

郑力胜作品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