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即时新闻(旧)

庞井君:“文艺评论”与“评论文艺”的界域

时间:2016年03月23日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庞井君
0

  摘要:在当前,“评论文艺”之所以声势浩大,甚至有淹没“文艺评论”的趋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文化市场的发展使“评论文艺”的主体更加庞大、多元;二是渠道的丰富、便捷使“评论文艺”的声音更加宏亮;三是全民素质的提高使“评论文艺”的话语能力得以提升;四是青年群体社交性评论、市场消费性评论主导大众文化市场。在新的语境下,真正的文艺评论要发挥高端、权威的引领作用,借用文学的概念,文艺评论家就必须将学者、作者、读者三种角色融为一身,可谓三位一体。按照新的文艺发展形势,我们既要承认“评论文艺”强大的驱动力和现实的合理性,以及它对文艺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文艺评论”当起到高端引领作用,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我以为,坚持“三大融合”是其核心路径,其中,一是要坚持学者、作者、读者三种角色的融汇;二是要坚持学术、艺术、技术三大要素的融合;三是要坚持“文艺评论”与“评论文艺”两套话语体系的融汇贯通。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艺评论;评论文艺;高端引领;界域;融合

  与以往相比,当今的文艺发展逐渐呈现出大众化、消费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态势,普通受众参与文艺欣赏、消费甚至创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文艺评论当中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民众搭建了便捷的发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是评论家,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形式传递着自己的直观感受或理性认识。评论不再必须是一篇文章,如今一个感叹号、一个表情符号都能发挥评论的功能。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意义上以专业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为主体的文艺评论格局发生了变化。学者通常所说的专业的、学术的、规范的、权威的文艺评论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评论,它通过选择、分析、批判,引导创作,引导欣赏和消费,保持文化生态的良性、健康发展。而随着普通受众的广泛参与,以网络评论、市场评价、媒体传播为主要形式的评论逐渐发展起来。它以直观的表达方式和畅通的发声途径直接面对读者。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不同的评论进行区分,可以简要地将两者称为“文艺评论”和“评论文艺”。虽然人人都是“评论艺术家”,但并非人人都是文艺评论家。就如同人人都可以思考哲学问题,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目前这种现状带来的问题是,专业文艺评论家、文艺理论家以专业的眼光和知识素养所作的文艺评论被淹没在大众、网络的声音之中,可以说“评论文艺”强势发声,“文艺评论”处于弱势地位。今天,对两种评论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对文艺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评论文艺”兴盛的缘起

  今天,“评论文艺”之所以声势浩大,甚至有淹没“文艺评论”的趋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文化市场的发展使“评论文艺”的主体更加庞大、多元。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广大民众都以文化消费者的身份进入了文化市场,在文化市场当中充当了“评论文艺”的主体,使得市场对文艺的评价越来越重要。以电影市场为例,从1994年电影市场改革开始,到2010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超过100亿,而从100亿到200亿仅仅用了3年时间,2014年中国电影全年创造票房296亿,观影人次达8.3亿。除此之外,持续升温的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市场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评论文艺”的庞大、多元主体。

  二是渠道的丰富、便捷使“评论文艺”的声音更加宏亮。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评论具有人数多、声音大、传播快的特点,使得“文艺评论”被淹没在“评论文艺”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中,多个文艺类论坛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豆瓣上的影评、剧评为“网生代”们理解一部作品提供了多角度的解析;时光网、格瓦拉上面的电影评分决定着受众是否踏进影院为某部电影的票房买单;榕树下等原创文学网站、新浪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相关文艺频道的互动平台为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甚至读者的意见都会成为作者再创作的素材;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是每一个受众的发声器,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表达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理解和看法。

  三是全民素质的提高使“评论文艺”的话语能力得以提升。与过去相比,全民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使得评论文艺的主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其话语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为民众提供了与各艺术门类亲密接触的机会,艺术不再只是阳春白雪;信息技术的普及拉近了艺术与个体的关系,即使不进影院也可以观看电影,即使不进剧院也可以欣赏话剧,即使不进画廊也可以欣赏绘画作品。多看多听便能多想多思,民众的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而这对于“文艺评论”主体的素质又具有倒逼作用。

  四是青年群体社交性评论、市场消费性评论主导大众文化市场。随着以“网生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崛起,一方面,网络口碑对于文艺作品的影响越来越突出,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用户口碑从发酵到爆发只有短短几天、甚至几个小时的时间。在电影市场中,网络口碑作为伯乐催生了票房“黑马”,近期的《夏洛特烦恼》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方面,青年群体作为消费者在大众文化市场中的核心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兴起的青春电影正是为了迎合这一主流观影群体,青春经验的肆意书写、青春欲望的无限放大,是这类电影的共同特征,而背后无法掩饰的票房欲望印证着青年群体及其评价对市场的决定作用。

  二、对“文艺评论”角色定位的一种理解

  与热闹的“评论文艺”相比,近年来“文艺评论”却面临尴尬的境地,学院派的保守、高冷,理论的艰深、晦涩,传统媒介的衰落,让其处在弱势的状态。对此,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如果理论失灵,问题并不在理论,而在我们搞理论的人没有找到自己要针对的矛盾点。而摆脱目前尴尬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在新的语境下,真正的文艺评论要发挥高端、权威的引领作用,借用文学的概念,文艺评论家就必须将学者、作者、读者三种角色融为一身,可谓三位一体。

  一是学者的角色。也就是理论的角度、学术的角度。从学者的角度来看,文艺评论家应该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目前,学术的文艺评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知识结构和理论储备陈旧,少有大的变化,面对超出已有理论范畴的文艺现象时,要么文不对题,要么干脆失声。另一个是文艺理论的碎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和西方相比,中国人文学术之落后,不在于规范化和技术操作等层面,而在于没有一个总体性的问题脉络或问题意识。而西方学术即使做得再局部,也有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意识和学术发展的框架在背后支撑。这就导致学术的文艺评论不够宏观、透彻、深入,远远不能达到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种境界——“一位有档次的艺评家,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美学,自己的品味,自己的历史眼光,能把别人没看到的东西揭发出来阐释清楚。”

  二是作者的角色。也就是创作者的视角、艺术家的视角和艺术的感觉。没有艺术的感觉,成不了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尽管文艺评论家并非一定要介入创作,但艺术的感觉和对艺术的把握很重要,否则很难进行深入的评论。我们与创作者的话语应该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熟悉和懂得才能够使我们与创作者以他们的话语方式进行平等的交流,也只有这样才是对创作者足够的尊重。好的文艺评论要求既要有理性的眼光,又要有审美的感觉,甚至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是美文。这样的文艺评论才能叫作真正的文艺性评论。远的不说,近来我读刚刚去世的童庆炳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就有这种强烈的感受。

  三是读者的角色。也就是受众的视角、文化消费者的视角。与“评论文艺”一样,文艺评论家应该有读者的角度。在当前的文艺评论家队伍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于艺术作品不去欣赏便进行评论,即便欣赏也是走马观花,没有理解读者,认识读者,不接地气,缺乏生气,特别是缺乏从时代和未来的视野对青年受众的深入研究。这就导致文艺评论在故纸堆里就理论谈理论,甚至喜欢“文抄公”,既是空谈,又怎能有影响力?怎能深入人心?同时,部分文艺评论家也存在不与普通读者为伍的界线感,忽视大众的声音,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声音。而实际上,在网络中非常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并不乏专业性和理论性,它们既能从作品本身出发,又能直指人心。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身份、三个视角,文艺评论家才能成为文艺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才能肩负起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引导受众的历史职责。

  三、两套话语体系的场域融通

  按照新的文艺发展形势,我们既要承认“评论文艺”强大的驱动力和现实的合理性,以及它对文艺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文艺评论”当起到高端引领作用,唯有此,才能促进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我以为,坚持“三大融合”是核心路径。

  一是坚持学者、作者、读者三种角色的融汇。“文艺评论”应当具备三重视角和三种身份。文艺评论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只有以学者身份观照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才能进行总体性的理论梳理和把握,才能不断更新文艺理论,给予文艺创作以超前的、合理的指导。文艺评论也具有艺术活动的性质,好的文艺评论具有艺术的感觉和魅力,只有以作者身份深入到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里面去,才能发现生产过程中相互交织的权力、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才能把文化产品内在的魅惑揭示出来,发掘作品复杂的审美价值。同时,评论家也是作品的读者和受众,只有以读者身份面对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用欣赏的眼光去打量它,才能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去体会一件艺术作品为何会受到赞扬或者批评。

  二是坚持学术、艺术、技术三大要素的融合。当代文艺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艺术、学术、技术三者之间的融合趋势,对文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趋势对“文艺评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者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现代信息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文艺评论家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评论的科学性、公信力。具体来讲,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更新了评论的技术手段,更新了文艺评价体系。统计数据的使用促使我们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要建立并且强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

  三是坚持“文艺评论”与“评论文艺”两套话语体系的融通。一方面,两者的融合是以网络平台为中心的有效整合。网络是一个无限开放的平台,它融合了其他媒介的功能并改变着其他媒介的生存环境。以传统媒介为发声平台的“文艺评论”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让学术、专业的声音更为便捷、有效地扩散出去。文艺评论家应适当走出学院派的围墙,在多个媒介平台协同发展,促进两套话语体系语境场域的融合。另一方面,必须看到,“评论文艺”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缺陷,如普遍存在情绪化、浅表化、娱乐化的倾向,网络营销概念的推广带来了评论容易被资本绑架的危险,以及制约的缺失导致了暴力语言的泛滥,等等。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文艺评论”高端、权威、专业、规范、学术的优势,真正发挥其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Bounda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PANG Jing-jun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 Beijing 100083)

  Abstrac: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market makes the subjects who discuss literature and art become more and more enormous and plural. Rich and convenient channel makes their sound louder and louder. The promotion of citizens' cultivation makes their speech ability much more strong. In new context, true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function as a guider, and literary critic must integrate scholar, writer, and reader into himself or herself. In order to promote literature and art to develop in a healthy and prosperous way, we should adhere to an integration of author, writer, and reader, an integration of academy, art,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Key Words:Literary Criticism; Discus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High-end Guidance; Integration

  (全文刊登于《艺术百家》2016年第1期)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