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我们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创作

时间:2022年06月2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冯远征
0

  1952年6月12日,是人艺人铭记于心的日子。70年来,一代代人艺人秉承“戏比天大”的艺术宗旨,诠释“一棵菜”的精神追求,不断续写着剧院发展的辉煌历程。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坚定自信,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作为。

    要坚守为民初心 

  “人民”二字不仅体现在剧院的名字中,更浸透在剧院的骨髓里。不论任何时代,北京人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创作理念,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始终融汇于剧院的创作传统和文化积淀之中。剧院的奠基之作《龙须沟》,将一台极具地域特色和浓烈生活气息的话剧,搬上了新中国人民的舞台。“非典”之后,首都舞台上第一部上演的抗疫题材话剧《北街南院》;汶川大地震后,讲述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话剧《生·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反映基层抗疫历程,致敬平凡中伟大的话剧《社区居委会》;建党百年之际创排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等等,在70年间,北京人艺用源源不断的一部部艺术作品,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新中国话剧的发展进程,也能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定格在文艺舞台上的中国人民的鲜活形象与精神风貌。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继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胸怀“国之大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新作、力作。

    要抓好后继有人 

  事业兴盛,人才为本。特别是在当前推动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局下,在北京人艺剧场集群运营和管理的发展需求下,更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用好人才这三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剧院着眼事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前谋划部署和推进,逐步优化队伍结构,完善戏剧人才和管理梯队建设。以表演人才为例,探索性成功开办了2019级演员表演学员培训班,有效补充了演员队伍。通过“青年演员培训计划”“表演课”“剧本朗读公益演出”“演员年度艺术考核”等培训、交流、考察平台的搭建,进一步强化青年演员的专业能力,大力打造年轻演员舞台实践与展示的广阔空间,让他们多创新、出精品。同时紧抓教育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开展“爱院爱岗”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注重老同志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演员学好人艺传统,继承好人艺精神。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时代文艺新风,引领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成为德艺双馨的好演员。领军人才方面,演员队综合年龄结构、能力素质、表演风格和发展空间等因素,择优确立了一支由十余名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中青年导演、演员构成的重点培养小组,通过参与重点剧目和任务,促进人才成长,为剧院储备核心创作人才。未来,人才工作依然是剧院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我们还要继续广开门路引进艺术人才、管理人才,多措并举成就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要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 ,简单说就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要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是北京人艺在70年艺术发展历程中,形成的鲜明的演剧学派和创作传统。而“创新”即新的认识和探索,是文艺的生命,是发展的源泉。2021年剧院的扩建工程——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我们新排了三部曹禺经典剧目为新剧场揭幕,新版《日出》《雷雨》《原野》的创排与演出,体现了北京人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的实践之路。三部经典作品都是曹禺先生在80多年前创作的,如何将他们呈现给当下的观众,北京人艺选择了“新排”。首先,演出阵容全部启用剧院的年轻演员,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与希望。其次,剧目的舞台呈现也带给观众很大的“新意”,用现代手法给观众营造了观感与视听的沉浸体验。舞台形式的创新是更加突出表演,“新排”是对剧本更深度的挖掘,对人物更深刻的揣摩。

  我们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创作,不是简单地给观众去看熟悉的故事,而是让观众看到剧中人物被赋予的现代生命,给予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观演中产生共鸣、共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人物的影子,看到人物是离我们很近的活生生的人。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北京人艺永远焕发创作的蓬勃活力,让剧院的经典剧目常演常新,并不断创作出更多新的经典。

  (冯远征 北京人艺副院长)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