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文联让我找到 “为人作嫁衣”的快乐

时间:2020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冯琴娟
0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我会与艺术有过多的交集,2019年初我调入浙江省兰溪市文联工作,用2个月时间走访了文联9个协会和20多个书画社,与会员深入交流、掌握信息,倾听他们的诉求。我在走访中了解到,协会由于缺乏活动经费,会员活动组织不多,有的会员长期“潜水”、失联,成了“僵尸”会员。为此,我们从会员信息更新登记、清理“僵尸”会员着手,对更新登记后的954名会员建立电子信息库,重新发放会员证,并在网络平台上发布。

  在更新登记过程中,一批潜质会员崭露头角。一位在酒店工作的90后会员,多年来一直埋头写作,迫切希望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创作水准。了解情况后,我及时和浙江省作协进行了对接,推荐他参加了浙江省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研修班。接着又推荐一位中学执教的美术老师参加省水粉协会培训班,让人欣喜的是,培训后他创作的水粉画2019年两次入围省展。希望通过培训,能让他们的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信心,相信努力终将得到回报。

  为了激发会员积极性,引导会员既要“尚艺”更要“崇德”,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市文联研究出台了《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对会员取得的艺术成就与社会公益贡献进行积分奖励。制度一出台,会员们纷纷自告奋勇参与文化礼堂集市、送文艺下乡等社会志愿活动。会员对协会有了归属感,同时在志愿活动中找到社会价值,获得自信。这让我明白,除了对会员的政治站位和品行操守的引领,还需要有春风吹拂般的人文关怀。鼓励他们在创作耕耘中收获成功,在服务社会中播洒爱与美好。

  会员创作积极性被激发,但很多会员的专业底子薄,仅仅靠点燃热情是不够的。兰溪是个小县城,最缺的就是高层次学习交流机会,平时去杭州看省展要奔波一天,想得到名师指点迷津更是难上加难。光靠送出去学习的方式远水解不了近渴,要让“井底之蛙”跳出来,让更多人都有学习机会,这是文联必须做也是会员最需要的。于是针对会员艺术培训的“芥子园学堂”应运而生。根据协会和会员要求,我多次去杭州请名家来“芥子园学堂”上公益课。许多老师被我为文艺家服务的热情感动,挤时间来兰溪给会员上课。西泠印社的陈墨老师两小时的课被会员延长到四个小时;浙江省作协、美协的老师们集体为我们会员进行作品点评……当我亲耳听到会员说“老师这两分钟的指点是我两年埋头创作都没悟出来的精髓”时,内心的喜悦是难以言喻的。

  我欣喜地看到,许多原先在家里闭门造车、苦苦求索多年还处于混沌状态的会员,通过名家指点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接着就传来会员作品入围省级、国家级展览和获奖的消息。去年书画摄影共有10余幅作品入围省级、国家级展览。有7人获得国家级会员资格,市美协实现了15年来国家会员的新突破。我们不仅要给会员寻找自信,更要为他们成长提供跳板和平台。

  会员活了,协会之间的联动性却很少。文联开始琢磨协会联动的文章。在今年举办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强工兴市”主题艺术作品展览中,我们让市美协、市书协、市摄协、市作协多个协会共同策划、共同创作、共同布展。展览活动受到社会一致好评,摄影展还上了浙江省摄协网上展厅。这是一次协会联动活动的有益尝试,更是文联团结协作精神的展现。

  唤醒文化自信是文联的责任,更是努力的方向。2019年12月初,我们举办“郎静山杯”大美兰溪全国摄影大展。以摄影为媒,集结各方艺术资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上演了一场摄影文化大餐。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俗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创作基地落户游埠古镇。活动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成功的背后,我要感谢身边那些陪我一起奋斗的战友同事。

  我庆幸,文联这份工作不仅让我找到了“为人作嫁衣”的快乐,也让我不断去学习,充实自己。责任在肩,也可养境界于心。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