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邺城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首次系统展示

时间:2019年08月08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云菲
0

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展览开幕式现场。余冠辰 摄

  8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将向观众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知规模最大的佛教造像埋葬坑——邺城遗址东郊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精美佛造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考古工作中的一个意外发现,成就了中国佛教考古重要发现之一更揭开了别具特色、独树一帜的邺城风格佛教造像艺术的面纱。“从2002年到2012年邺城考古工作队发掘了赵彭城北朝佛寺院非常遗憾的是,十年的发掘并没有佛像出土。当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结束项目的时候,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没过一两周,在另外一个地点发现了一处北朝佛像埋藏坑。当时已经接近春节,邺城考古工作队的队员全员参加,大年三十还在一线开展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回忆 

  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展出文物坐佛七尊像。(邺城考古工作队供图)

  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展出文物立佛七尊像。(邺城考古工作队供图)

  本次陈列展示造像主要出自2012年河北临漳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经过16天的抢救性发掘,该埋葬坑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邺城考古工作队经过多年的整理、拼合,完成了200余件佛造像的修复工作,本次展览就是这批佛造像修复、保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也是2012年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佟春燕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邺城考古工作队副队长何利群介绍,佛造像碎片的拼接工作就像拼图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共选取了171件展品,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为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展品多数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题材、类型丰富,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艺术等方面,展现了北朝晚期邺城地区的佛教艺术风采。 

  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展出文物法敬造菩萨像。(邺城考古工作队供图)

  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展出文物思惟五尊像。(邺城考古工作队供图)

  北朝时期,邺城作为当时中国佛教中心之一,高僧云集,寺院林立。本次展览以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像精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佛像蕴含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探讨邺城佛造像艺术在北朝时期发生的演变历程。中国佛教造像的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如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张雄造观世音像”、北魏“立佛三尊像”展现了北魏时期“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的时代风格邺城佛造像独特的题材“龙树背屏”造像,则具有典型地域特色,造像背屏由两株相交的菩提树构成,在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据了解,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了佛造像不同的神韵。北齐的“坐佛五尊像”不仅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还将流畅的石雕线条与彩绘贴金的装饰融为一体,让造像更具艺术魅力。北齐的“覆钵塔”更是不可多得的佛造像精品,造型较为完整,通体彩绘贴金,雕刻内容十分丰富。 

8月6日“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展出文物弟子立像。范立 摄

(编辑:云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