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我们的事业需要“铁杆精神”

时间:2019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崔立君
0

我们的事业需要“铁杆精神”

——读《铁杆曲艺话今生》感言

耿瑛在鞍山“千山书会”留影

  什么是好书?好书是有价值的书,是让你大开眼界的书,是让你能产生独特感觉的书。读一本好书,犹如享用一顿丰盛的美餐,会让人余香满口,回味无穷,其营养价值,会慢慢融入你的肌体中,对你的人生,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铁杆曲艺话今生》,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这是一本回忆录,记录的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功勋人物,中国曲艺界堪称楷模和典范的大家——耿瑛先生。耿瑛先生的一生是为曲艺而活着,为事业而活着,活得很执着,活得很精彩,尤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崇高的品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回忆录读过很多,但这一本绝对的与众不同。此书作者是耿瑛先生的女儿耿柳,书中全部内容都是通过父女二人对话形式完成的。女儿写父亲的书并不罕见,父女对话成书也没什么稀奇,但此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她与别人家的女儿不一样,于是这本书呈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耿柳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那里是曲艺的摇篮。她是个有名的才女,是辽宁电视台的一级导演,是曲艺大家崔凯老师的亲传弟子,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曲艺人。对话的两人,一位是曲艺才女,一位是曲艺大师,曲艺人聊曲艺事,语言也是曲艺的风格,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精彩的“包袱”不时呈现,读着读着便会让你憋不住地乐了出来。我有时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欣赏一部情景喜剧。读这样一本很“哏儿”的书,真的是一种格外的享受,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噢!

  耿瑛先生的工作经历其实很单调,一生基本是在一个单位从事一项职业——出版社编辑,涉猎的也基本上是一个艺术门类——曲艺。但他在这个岗位,为这门艺术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一生中编著了大量的曲艺书籍,创作了大量的曲艺作品,撰写了大量的曲艺研究文章,为曲艺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有价值的事情。在中国,牡丹奖是曲艺界的最高奖,而牡丹奖中的“终身成就奖”,则是最具含金量的奖,因为这是对成就最大的老曲艺家一生辉煌的认定,评上的可谓大师级的人物,耿瑛先生就是这屈指可数的大师队伍里的一员。

  本人虽属耿瑛先生那一代曲艺家的晚辈,但如今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曲艺人了。在我的成长历程里,与耿瑛先生是有着许多渊源的,可以说,耿瑛先生也是我在曲艺道路上的一位启蒙老师。

  我是地地道道的丹东人,而耿瑛先生的工作经历就是从丹东开启的。1953年,初中毕业的他来到了丹东(那时叫安东),成为辽东通俗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当然,那时我是无法与他相识的,因为我是在三年后才出生的,在我出生时,他已随单位的调整迁到了沈阳。1975年,我下乡在岫岩县插队时,因爱好曲艺而参加了县里举办的培训班,第一次看到一位民间艺人演唱东北大鼓,那个段子叫《白求恩》,当时就把我迷住了,以至于我和那位民间艺人结成了好友。但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段《白求恩》的作者就是耿瑛先生。1979年,我在沈阳读大学。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沈阳工人文化宫举办业余曲艺培训班的广告,便报名去参加学习。那次的学习,对我以后走上曲艺这条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几位主讲老师中唯有耿瑛老师戴着眼镜,更像学者。但他讲课语言朴实通俗,深入浅出,听着一点儿也不吃力。

  我大学毕业后,和耿瑛老师做了同行,成为一名编辑。后又当了几年官员,终因兴趣不在官场,很快便离开了政界,进入文联,热衷创作,成了职业曲艺人。从这时候开始,和耿瑛老师的接触多了起来。他当省曲协理事时,我是会员;他当省曲协副主席时,我是理事;他因年龄大了不再担任省曲协副主席改任顾问了,而我又当了省曲协副主席。在曲艺这条道路上,也可以说我是踩着他的脚印往前走的。1993年,我因创作了相声《8字迷》(杨振华、杨瑞库表演)入选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曲艺界里一下子有了点儿名气,耿瑛先生就十分关注我。1994年,辽宁省第四届曲艺家协会代表大会期间,耿瑛先生对我说:“小崔,你年轻,作品写得不错,咱辽宁的曲艺创作历来走在全国前面,今后可得看你的了。”我说:“我还嫩,还望前辈多指教。”他说:“我刚出了本书,回头送给你。”因为那次开会是在大连,会后我们就分手了。谁知有一次我去省曲协,时任曲协秘书长金芳递给我一本书,说是耿瑛老师委托她转给我的。那本书是耿瑛先生著的《舞台内外集》,扉页上面给我签了名,还写着请指正等字。我心头一热,感觉到前辈对年轻人的关怀和期望。有这样的老前辈做榜样,我们晚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对耿瑛先生的了解,一直以来只限于知道他是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知名编辑,知道他是一位写出了《白求恩》《假灶王》《红楼百科》等很多经典作品的曲艺作家,知道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功力扎实的学者,但对他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状态知之并不多。读了这本《铁杆曲艺话今生》,才真正对耿瑛先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完整的了解,于是就更让人对先生产生了无限的敬意和崇拜。

  耿瑛先生的一生,热爱生活,衷情艺术,对艺术的追求近于痴狂,其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我做过编辑,我知道做一个编辑其实并不难,应付差事并不用很累的。但是做一个好编辑则十分不易,他要做好选题,联系作者,组织上来稿件后还要细细研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努力提高书籍的质量,其辛苦程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耿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编辑,他编辑的每一本书籍里,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做了那么多锦上添花的好事,在出版界享有很高的口碑。不仅普通作者对他感恩不尽,就连老舍、侯宝林、马季等许多大家都对他大加赞赏。而他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秀作品,并在曲艺研究和传播等领域里也风生水起,业绩彪显,堪称是一个高水平的多面手。

  这本书还让我们对生活中的耿瑛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更加感到耿瑛先生的可爱。他是个名人,也是个很普通的人。在成就的背后,也有很多有趣的生活故事。他活得光明磊落,眼里揉不进沙子,敢说敢做有担当,是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可敬的好人。

  不虚夸,不粉饰,实事求是,敢于自省,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比如因为自己的失误,影响了作者的评奖,特殊年代出了很多无价值的书,甚至连“婚外动真情”被老婆一巴掌“打醒”的“不光彩”经历都如实招供,记录在案。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勇气的,这叫一个光明磊落,活得真实。

  这本书中记述了耿瑛先生和众多曲艺名家的交往,记述了耿瑛先生每个历史阶段参加曲艺活动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也展示了我国曲艺发展的历程。而书中有些故事太有意思了,诸如吃西湖醋鱼,公交车上的巴掌事件,感情“出轨”等段落,简直就是精彩的相声小段。

  这本书中的小标题,一律为五言双句,对仗工整,合辙押韵,俏皮灵活,朗朗上口,也是打着明显的曲艺烙印。

  耿瑛先生自称是铁杆曲艺,太准确了。我们的事业需要有这样一批“铁杆”的支撑,才能在立于不败之地。“铁杆”精神在今天,更是值得发扬的。

  不可否认,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由于媒体的发达和电视晚会的影响力,搞了几个作品就会带来名气和实惠,但说实话,我们下的工夫,我们作的贡献,跟前辈们相比,真的差得很远。如果我们都能像耿瑛先生那样,我们的事业会更加绚烂。

  耿瑛老师于2018年8月4日走完了他的一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给我们曲艺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财富,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曲艺的道路上前行,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作者系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辽宁省曲协副主席)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