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着力培育新时代高水平文艺创作人才

时间:2017年12月0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崔 凯
0

  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习近平文艺思想,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航向,澄清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守文化阵地、坚持正确方向、繁荣文艺创作等一系列模糊认识。在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到了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高度,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方针、方法,其中关于“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的新要求,不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要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就要下本钱、花力气培育一大批有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高水平创作人才。

  图为近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简称“培青计划”)成果展演委约编导原创作品之一,田湉的作品《俑》。

  由中国舞协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的品牌项目“培青计划”是针对最具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工作者,给予重点培养、扶持的专门项目,旨在培养青年舞蹈拔尖人才。

  一

  目前,全国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员原创能力与创新水平千差万别,创作方法千奇百怪,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值得重点关注的几种不利于文艺创作的现象如下:

  一是专业文艺创作“主力部队”需要进一步壮大。

  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原本设立在文化事业单位、专业艺术院团和文艺群团组织内部的创作机构基本解体或名存实亡,从编制上就没有给专业文艺创作人才留下立足之地。有些年富力强的创作人才流入到教育部门从事艺术教育,也有人改行从事文化产业。部分省份和地方采取变通手段,把少数创作人员安排到艺术研究院、所或群众艺术馆之类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可这些创作人员往往还要承担一些本单位的事务工作,创作成了业余活动。就全国而言,体制内尚存的戏剧、影视、曲艺等艺术门类专业创作人员十分稀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趋于老龄化的专业创作人员显得力不从心,业绩欠佳,往往煞费苦心创作的一些作品却因“卖点不够”而遭受冷遇。

  专业文艺创作队伍是党在文化战线上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过程中,这支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更加需要这支队伍贡献智慧与力量,文艺创作“主力军”被边缘化的局面,不利于新时代文艺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的发展要求。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贯彻渠道需要更加通畅。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繁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而现实以资本为主导、以低级娱乐为市场主要需求的文艺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电影的票房收入、电视剧的收视率、舞台艺术的上座率、网络文艺的点击率和书画作品的拍卖价格等经济指标和资本的作用仍然左右着文艺创作。许多纵横在文化市场上的投资商,基本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文艺作品、产品的社会效益与投资回报比起来几乎一文不值。无论是歪曲历史、颠覆核心价值、丑化劳动人民和英雄人物,还是胡编乱造、低级娱乐的垃圾作品,只要有利可图便可以投入巨资制作、推销。而一些反映现实题材、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创作却举步维艰,投生无门,难以问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制作和传播之间的矛盾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三是创作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文艺创作生产、制作传播的链条上,创作是根基也是中心环节,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后续的一切。可是在市场运行上创作却常常被排挤到次要位置。尤其在影视领域,出品人、策划者、总监制、总制片等职务大多排在创作者之前。更可悲的是,编剧的稿酬甚至不及“小鲜肉”“高颜值”“长腿欧巴”等演员所得的零头。许多作者反映,他们写什么、怎样写、怎么改,完全要听投资方的,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而一些所谓的明星、大腕儿更是无视作者的存在,随心所欲乱改作品,有时甚至把原作品删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不伦不类,许多年轻作者对此类行径敢怒不敢言。如果作者胆敢维权,投资方甚至会采取各种卑劣手段把作者搞臭。有人用几部世界名著形容当下创作者的处境:《红与黑》——指演员会通过“圈粉”炒作等各种手段而走红,从而名利双收,而作品一旦出现瑕疵与不足,受到批评和辱骂的永远是作者;《富人穷人》——指艺术圈里分配的不合理,富了出品人、制片人、表导演,穷了创作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指创作过程中作者所经受的折磨和不公正待遇。无论这些形容是否完全准确,一线创作人员在文艺生态圈里的地位和处境值得关注,需要有效改善。

  二

  培育优秀创作人才,重在落实和措施保证。

  选准人才——德艺双馨是根本

  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艰苦的、高级的精神劳动,要写出崇高的作品必须要有崇高的境界。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取向与创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紧密相连。优秀的创作人才必须具备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价值观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循循善诱地告诫文艺工作者:“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创作者具备了真善美的思想品质,才能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因此,培育优秀创作人才必须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认真考量、挑选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蝇头小利所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愿做市场奴隶的青年才俊,组建成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突出、创造创新能力超强的队伍,作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生力军和造就名家大师的后备力量。

  引导人才——创造创新走正道

  文艺创作需要特殊人才,更需要以特殊的方式精心培育。

  文艺创作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既不可模仿别人,也不该重复自己,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而提炼的精华,再用心血与激情铸就的“这一个”艺术品。

  当下,活跃在文艺创作领域的新生代,许多人是经过专业培养的后起之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作技巧和方法,但缺少必要的历练,原创能力普遍不足。由于受市场需求的误导,有些人以为那些无厘头的搞笑、胡编乱写的穿越、搜奇猎艳的宫斗等低俗东西更受欢迎,可以效仿,于是便违背艺术规律,跟风、克隆、模仿、照猫画虎,其所谓的创作方法都是套路,不外乎东拼西凑、寻章摘句、敷衍成篇。创作此类作品即便能赚到些许稿费,也是下品,不可能成为作者的立身之本。模仿、抄袭、机械化生产,只能出匠人,不可能造就作家、艺术家。而创造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培养作家、艺术家的创新能力是造就人才的唯一正道。

  培育优秀创作人才的重要环节就是要引领青年创作者走正路,培养他们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提高创造创新能力,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取向相统一,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造就人才——推出精品是关键

  优秀的创作人才必须靠作品说话,必须要拿出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深受人民欢迎的优秀作品,没有代表作的创作者称不上优秀艺术人才。

  精品创作没有捷径可走,无论什么样的天才,也无论对创作技巧熟悉到什么程度,要想创作出传世之作,都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高水平创作人才,造就名家大师,是一个伟大工程,需要坚持不懈长期努力,还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为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中青年文艺人才创造必要的成长条件。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清楚大道理是必要的,更要帮助他们读懂社会这部大书,上好社会这所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社会、读透社会,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上好社会这所大学校,读好社会这本大书,创作出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古往今来,大凡传世之作都是经过创作者蒸膏煮血、精心打磨而成就的精品力作。在培养优秀创作人才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文艺工作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对待生存在新文艺群体内的创作者和独立创作者,更要关怀支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生活和创作条件,鼓励他们创作高水平文艺作品。

  精品创作需要理论界、评论界提供帮助,做到评论前移。评论与批评要参与到题材论证、情节结构和作品风格定位等一系列创作过程中去,还要积极推介和评价优秀作品,发挥文艺评论和批评引领受众鉴赏的重要作用。

  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关键靠人才。以繁荣创作带动人才成长,以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造就一大批名家大师来保证精品力作不断问世,用丰硕的创作成果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兴盛。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