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语文教材争议”提醒重视本土文化

时间:2017年08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桑胜高
0

  二年级下册第7课《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有勇敢保护弱小者的“萨沙”;三年级上册第32课《好汉查理》中,有热心照顾邻居的“查理”;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中,有冰天雪地中保护动物的“贝蒂”……在开学临近之际,媒体报道部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就多地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提出质疑,认为“数十篇课文存在贬中崇洋倾向”。

  有的家长指出,原本可以用中国小孩名字讲的正面故事,却换成了外国小孩名字。不仅如此,中国儿童的形象在一些课文中显得较负面,以至于经常要“脸红”,还有原本反映外国人的负面品质,改编时竟替换成了中国人的名字。诸如此类问题,让家长颇为不解。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乃至各学科教学中的关键。此次由小学语文教材引发的轩然大波,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笔者以为,不论此次争议谁是谁非,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却给我们小学阶段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提了个醒:应重视本土文化的培养与传承。

  优秀的文化元素是全人类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应当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重视。在语文教材中融入一些外国优秀文化元素,以此让小学生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本无可厚非,但是,教材如果出现了“贬中崇洋”的倾向,这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乃至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都是相当不利的。具体到引发争议的课文,从引导孩子掌握一定语文知识,陶冶道德情操的角度讲,或许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忽略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这点实不足取。应当说,对“争议课文”持质疑态度的人们无非是想让孩子们学好中国文化,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让中国精神得到弘扬。

  无论是当初将“争议课文”纳入教材的编者,还是现在对其持质疑态度的人们,其本意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只不过,大家对这些课文的看法和视角不尽相同。一些课文当初入选教材,编者很可能看中了其优美细腻的文笔、独到的刻画人物方式等;而质疑者则更加看重课文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应起到的作用。既然大家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产生了争议,那么如何消除人们的争议,让其凝聚更多人的共识,当是今后小学语文教材需要着力完善的地方。

  语文教材不单单是传递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承担着引导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的重任。诚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取不能太过随意,尤其应重视自己的国情、文化背景、价值因素等。希望有关方面能对“小学语文教材引争议”一事引起重视,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某些取向和表达重新进行思考定位,让更多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教材内容充实到其中。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