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实现中国剧院梦短板何在?

时间:2017年07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0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保罗·安德鲁前天到我们剧院取票,之后坐在剧院北大门的台阶上看着这个建筑,居然泪流满面,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会流泪,他说没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庞然大物竟然让中国人管理得这么好,运营得这么好,让他觉得那么温暖! ”这是日前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以“世界文明共建的新生领导力”为主题的第14届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双年会上,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介绍国家大剧院的成功管理经验时讲到的一个小插曲。他的介绍中,支撑国家大剧院这个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9年成功运营的软硬件相关系列数据,和始终坚持一切为人民的经营目标、“艺术改变生活”的经营理念、 “滴灌工程”培养观众的举措等,让世界各国代表找到了温暖和感动保罗·安德鲁的原因,也对其产生了极大兴趣。但正如陈平在分享大剧院为代表的中国剧院成功经营管理经验的同时也直面问题,中国剧院经营管理短板在与会专家的研讨中亦更加清晰。

  中国剧院遭遇剧场、院团、观众“三输”局面?

  陈平心中有一个中国剧院梦,因为在他看来,中国剧院在“十三五”和“十四五”这一历史机遇中将进入重要的跨越式发展,他把这个中国剧院梦的蓝图量化到具体数字:“国内剧场总量从2015年2143个增加到3800个以上,将覆盖全国所有县市;每个剧院年均演出场次从2015年40-50场提升到200场;演出年平均售票率达到80%;全年进剧院观众提升到6亿人次;演出行业全年的票房收入从2015年93.93亿提升到600亿。”陈平给出的数据并非“痴人说梦”。他介绍,根据文化部最新发布的2016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剧院2016年一年内增加142个,相比2015年增加了6.6%。“如果按这个发展速度,5年后中国剧院可达到2950家,10年后可能达到4000余家,这个数字将远远超过我去年设想的3800个剧院的目标;观演人次2016年为11.8亿人次,相比2015年的9.58亿增长了23%,演出场次已经从2015年的210万场,增加到230万场;演出收入从2015年的93.98亿增长到130亿,仅一年便增长了39.9%。按此推算,10年后,中国剧场演出收入将过千亿,这个数字也高于我去年设想的600亿。”系列数据的确如陈平所言“前景非常令人兴奋” 。

  可预见的未来振奋人心,然而,陈平提醒大家,冷静思考后应当清醒地看到,当下中国剧院经营管理还面临很大差距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剧场建设不平衡。我国剧院建设缺乏全局规划。从地域上看,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呈现东多西少布局;从城市上看,呈现省强县弱局面,尚有40 %县市没有剧场,边远贫困地区的剧场建设尤其缺少。二是剧场利用严重不足。据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显示,各级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年均演出仅43场,这与年均200场的正常演出量相比,还有近80%的提升空间。每个观众席年利用率仅26.5人次,相当于338天都还是摆设。全年210万场演出中,进入剧场演出仅有9万场,全年观看演出有9.58亿人次,但进入剧场观看演出的只有4000万人次,可见剧场利用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剧院专业人才严重匮乏。2014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指出,全国剧场管理人员拥有艺术专业、舞台技术与管理专业教育经历的只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0%,复合型剧院管理人才更是严重不足。

  “以上三个问题折射出我国剧院行业发展三个潜在现象。 ”陈平介绍,首先,一方面大量剧场空置,节目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演出不在剧场,大批观众不进剧场。这种剧场、院团、观众“三输”局面形成,除了有些演出不适合剧场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剧院拥有的演出经营和艺术生产功能开发严重不足,再加上场团分割,使本来是艺术关系的剧场与院团资源无法整合,大量剧场设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是存在巨大潜力,如果全国每个剧院年均演出能达到行业的200场标准,那么全国2143家剧院每年可承载42.86万场,与目前演出9万场相比,缺口达到30多万场,同时与剧院节目供给严重不足并存的,却是大量演出进不了剧场。2015年剧场内演出仅占6.4%,还有93.6%在剧场外进行,此外还有95.8%的观众没有进剧场,这都是我们可发展的潜力。三是存在庞大的供给侧问题。“2015年一年时间内,中国的演出院团包括民营的已经从10727家增加到了12301家,增加了1574家,如果剧院数量达到3800家,每个剧院年均演出达到200场,每场观众达到800人,一年全国演出场次将是76万场,观演人数将超过6个亿,如果每个观众年均消费100元,那么演出将达到600多亿。76万场演出,6亿多观众,对应多少节目和艺术工作者?3800家剧院再加上1万多家院团,将提供上百万的就业岗位,加上600亿到1000亿的产值,这是多么巨大的供给侧?我曾与大学经济专家探讨,他听完后震惊,没想到我国还有这么大的阵营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因此,陈平对中国剧院发展非常乐观,他表示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十年内中国的剧院梦一定能美梦成真。

  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剧院行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剧院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建立一些实用的剧院,并注重向中西部的剧院建设倾斜,同时加强政策设计,制定行业标准、管理制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剧院运营管理模式,明确定位提升业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整合场团资源等,这是陈平为业界开具的实现未来十年剧院梦的工作内容清单。但与此同时,建立专业学科、培养剧院管理专业人才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在他看来,“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剧院行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 ”陈平指出,虽然当前国内近百家高校设立艺术管理专业,但是其设置课程和研究方案与现实的表演艺术需求结合得并不紧密,特别是剧院管理专业学科基本没有。“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刚刚开设了剧院管理专业学科硕士学位,而调研显示,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国际知名大学都设有剧院管理专业,建议相关部门在我国艺术院校也设置应用型的剧院运营管理专业学科,加强复合型管理人才,特别是剧院院团长、职业经理人等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剧院行业运营管理水平,才能与未来十年国家剧院行业发展配套。 ”

  人才如此紧缺,相关教育可堪重任?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名誉主席谢大京则表示,从1987年北京电影学院建立第一个艺术管理系,到90年代,特别是2002年左右,中央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约28个学校建立艺术管理专业。从2006年、2007年到现在,全国48所学校已拥有艺术管理或与艺术管理相近的专业(不包括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2002年至今,现在在校生8090人,全国艺术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有200多人,包括研究生在内每年毕业平均2000名学生,艺术管理概论、艺术管理学等艺术管理或与艺术管理相近专业教材有70多部。应该说这15年来我国的艺术管理教育发展很快。

  但谢大京坦言,虽然我们艺术管理教育初具规模,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依然存在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同时艺术管理学科培养出的是大量基层人才,鲜见于当下艺术领域管理高层中,这值得艺术管理教育反思。二是课程设计目前针对性不强,教研跟不上。比如,音乐版权专业我国现在尚没有,这也是我国音乐盗版猖獗的原因之一,而国外却很重视,比如纽约大学等美国大学专门音乐版权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中国成为稳获高薪的抢手人才。三是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以自己70岁了还在三四所院校同时上课的事实为例,谢大京无奈指出,不是自己的水平高,而是缺人。当下艺术管理学科高水平带头人太少,要加大培养力度,并信任有潜质有学识的年轻人。四是教材不足。虽然目前我国已有教材70多部,但真正的好教材很少,应该把教材建设当成重要功课去做。五是应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当下能把教育实践基地真正落到实处,能真正很好地培养学生而不是走过场的基地并不多。总之,特别能担当高层管理重任,能把中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才极缺,这是值得研究的培育世界新生领导力后备力量的重要课题。

  “剧院管理问题折射出转型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管理的诸多问题。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从更广阔的视野指出,面对发展在转型的新常态,尤其是面对包括意识形态转型及文化艺术在经济转型中作用变化在内的文化艺术转型,文化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的缺乏体现了当下我国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实践层面还是教育层面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专业体系、学科体系、研究体系,都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都是非专业或沿袭传统行政管理体系来代替现在应当发展的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任重道远,只有逐渐解决诸多问题,才可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化艺术管理之路。 ”

(编辑:周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