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电影《我是医生》观摩研讨会在京召开

时间:2017年06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 博
0
  电影《我是医生》观摩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盛赞影片——展现“当代医哲”圣者仁心

电影《我是医生》海报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依然不满足,他为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号称外科“一把刀”的赵一涛指定了未来研究领域——治愈癌症的基础学科研究,而赵一涛对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非常排斥。经过吴老的启发,加上自身在外科实践中的感悟,赵一涛最终欣然适应了新的岗位。同时吴老面对自己女儿的癌症,又一次亲自接受了挑战。作为医生,他要努力把每一个癌症病人都背过河……
  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创作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自点映以来,在党员和群众中引发了热烈反响。近日,由上海电影集团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支持的电影《我是医生》专家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仲呈祥、黄会林、向云驹、侯光明、尹鸿、皇甫宜川、高小立、潘若简等与会专家对影片给予了一致好评,认为该片通过影像艺术地塑造与再现了时代英模的风采,同时在艺术手法上有诸多创新,为当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现年95岁的吴孟超是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至今仍然奋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吴孟超老人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拯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同时,他更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成为吴孟超老人心路历程最真实的写照。
  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价值取向,无不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的深刻体验。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我是医生》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伟大精神,更将一幅发展中的时代画卷徐徐展开在观众面前,让人触摸到了时代的脉动。“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致力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我是医生》重拾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为当下国产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侯光明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看来,用真诚的电影创作去宣传像吴孟超老人这样的民族英雄和时代英雄,所产生的强大艺术感染力是英模表彰会和事迹报告会无法取代的。“吴孟超老人医术极其高明,更对病人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无愧为‘当代医圣’。”向云驹表示,“更进一步说,他不仅治疗人的疾病,更关心人类的发展和命运,达到了‘当代医哲’的境界。无论哪个行业,真正的大师都是有思想的哲学家,吴孟超老人也不例外。”
  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吴孟超老人9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有太多值得记取和呈现的华彩篇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我是医生》突破了英模人物传记片的常规套路,通过大量细节和鲜活的人物塑造引发观众共鸣,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诸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影片以写实的手法凝练而克制地呈现出父女、医患、师生三组人物关系,将家庭、职业、传承三方面相结合,为英模人物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更让科学有了温暖的情绪和生命感。”尹鸿表示。
  与此同时,影片又以写意的、诗化的方式表现了吴孟超和他的老师这第四组人物关系。每当吴孟超感到困惑无力时,他的导师裘法祖就会在一片柔光中出现,为他解惑、给他力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指出,这体现出创作者在遵循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在追求更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艺术表达手段,从而使影片增加了直抵观众内心的艺术力量。“而这一‘穿越’手法背后所暗含的代际传承,也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令影片获得了历史的纵深感。”
  《我是医生》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就是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通过字幕的形式将全球医学界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表现在银幕上,把吴孟超及其团队进行的研究放置于全球参照体系里。“这一手法将影片所表达的主题融入全球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展现了主创团队的国际化视野。”尹鸿表示。
  “赞美英雄,反映时代,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英雄人物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自有一种别致的人生况味和人生意境。“《我是医生》将镜头对准吴孟超这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模,真正体现了我国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仲呈祥评价道。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