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才获“梅花奖”,即刻下基层

时间:2017年05月2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 梦
0

  5月23日,“到人民中去”——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苏春梅、韦小兵、沈昳丽、龚莉莉、吴则文、王少华、程丞、袁丫丫、叶红、周妤俊、张琳、汪育殊等“新科”梅花奖获得者先后为数百名观众献上粤剧《荔枝颂》、秦腔《苟家滩》、昆曲《牡丹亭》、扬剧小调《新春观灯》、闽剧《林则徐复出》、河北梆子《打金枝》、黄梅戏《女驸马》、眉户剧《梁秋燕》、花鼓小调《九连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徽剧《吕布戏貂蝉》等节目和选段。

  本届奖项5月22日刚刚揭晓,慰问演出中,获奖者们难抑澎湃的心潮。

  “每年都下基层,可是唱不了大戏。”龚莉莉2014年从扬州扬剧团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镇江,镇江扬剧团十几年前已经解散,只留下一支戏曲队,她就成了当家花旦,演员不到10个人,他们下基层经常是演小品、唱歌、跳舞,演些小戏小调,很多节目是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常年不演本行就会生疏。“我们行当不全,没有专业班底,仅有的演员多年没有机会演大戏,演起大戏来主要演员要从其他院团借。”龚莉莉说,她这次的获奖剧目,借了江苏扬剧团、涟水淮剧团等多个院团的优秀演员,“我们是‘杂牌军’,一路走来特别不易,借的演员有自己的戏要演,大家凑在一起排一场完整的戏都很困难,但是我们有毅力,能出精品。”

  “我和其他获奖演员在一起庆功,大家并没有想象中的兴高采烈,压力虽然释放了,但又有了新的责任。”龚莉莉说,要恢复镇江扬剧团,就要培养人才,所以他们准备招生,同时,她自己要更加成熟,多向其他剧种学习,打造新戏、尝试不同角色。还准备在镇江的小学校开扬剧班,每个星期去教孩子们扬剧知识和唱段。“我们都是年轻演员,特别希望坐在台下看我们演出的多一些同龄人。观众要从小培养,要让地方戏、传统艺术在孩子们心里扎根。”

  “梅花奖救了我们闽剧,我的老师获第11届梅花奖以后,闽剧已经24年没有获梅花奖了。”颁奖当晚,吴则文获奖的消息就传遍了家乡福州,当地媒体称之为“全福州市人民的荣誉”,家乡人在热烈地期盼吴则文回家庆功,可他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在“送欢乐下基层”的舞台上唱出了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梅花奖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责任,从今天开始这一篇翻过去了,我要回到初心。”吴则文说,他的初心就是能在更高的平台上跟全国最好的演员、最好的戏零距离接触,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自己,更好地为观众服务,以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闽剧是福建最大的剧种,在家乡接受土壤还是很好的,但发展传统文化、推广传统艺术,需要有关政策的扶持,获得梅花奖,对我个人的意义固然重大,对闽剧的意义更大,我们以此为契机,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可以把它打造得更好,让它的路越走越宽。”

  “今天这个舞台不一样,得了梅花奖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站在台上很紧张。”花脸演员韦小兵平时常跟所在院团到乡下进行大篷车演出,他坦言,演久了就有些松散,“以后下乡演出,必须要改变自己,在唱念做打上都要更用心,不能辜负梅花奖。”数月来,韦小兵一直承受着中耳炎的困扰,耳道积水,听自己说话声音很大,听别人说话经常听不见,在台上也有时听不见伴奏,竞演当晚,是凭着对戏的熟练,看着鼓师的动作完成的表演,“那一天比平时都认真,是真正进入了角色,超常发挥了。”台上台下,韦小兵始终说着一口淳朴的西北方言,他说,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传统艺术,来到广州,起初很怕观众不喜欢,到了竞演现场,一颗心就放下来,观众的热情接纳,给了他很多信心。

(编辑:杨玳婻)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