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怀旧之外别有怀抱——电视纪录片《新华书店》观后

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 彤
0

  文献纪录片《新华书店》,是一部于怀旧之外别有怀抱的作品。它为新华书店创办80周年而作,它对走过的道路的回望,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对先辈足迹的追索,于色调中、于景别中、于解说中,时时处处充满着敬意,流露出感叹。而这里的怀旧,不仅仅是眷顾流连,还有对初心的铭记。它对市场经济时代中发展之路的探寻,对网络阅读时代挑战的因应,对全民阅读公益活动的勤勉推动,是初心所催动的继续前进的脚步。

  《新华书店》是用影像方式讲述的新华书店的发展史。阅读这部发展史,“新华”二字是理解作品的关键词。在发生的角度上看,1937年1月创办的“新华社”、4月创办的“新华书店”,几乎同时出现在延安。“新”所内蕴的鼎故之胸襟,与“华”所寄托的承继之怀抱,使“新华”二字在以后的中国现代传播史上,具有特别政治内涵和文化追求。因而看《新华书店》,既要从“新华”的视野和期待,来观照一家书店及其发行网的发展,又要从一家书店及其发行网的建设,来看“新华”的文化道路。《新华书店》的叙事轴心,就是把新华书店的命运史与新中国的命运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华书店》这部影像史,既包含着对“店”的物存史记叙,也包含着对“人”的精神史的开掘,重点所在是新华书店中的“新华人”。作品的开端主角是“清凉山万佛洞”,这个新华书店最早的店面,而作品的结尾主角是开办“寻书热线”二十年的尹鹏,这个上海新华书店的老员工。

  《新华书店》的叙事过程中,始终将书店的物质发展史与精神发展史融会起来。从清凉山万佛洞,到延安南大街门店,到晋绥新华书店,到东北新华书店,再到北京、南京、上海新华书店,乃至全国新华书店网,伴随新华书店店面从一到多,从乡村到城市,从一方一地到全国的过程,作品还给观众描绘了涂国林、向叔保,到罗军、李文、卢鸣谷,从郑士德、赵金城、王益,到高照杰、卢通山、成有清,以至汪耀华、杨彩虹、汪轶千、汪顺安、尹鹏等一代代新华书店员工,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敬业奉献与创新精神。无论是“为读者找书”,还是“为书找读者”,秉承这一宗旨的就是代代“新华人”。在一定意义上看,这部新华发展史也是一部新华精神史。

  《新华书店》在历史故事的影像表述上,也是以史学思维来建构的。在结构上,前两集特别是第一集是用间接资料构成的回忆史、追述史,后面4集是直接体验构成的亲历史、口述史。所以第一集只用情景再现,至第二集才有了追忆他人的访谈,到第三集受访者才说到自己的经历。在影像资料的运用上,它呈现出因影像资料不足,而使用情景再现,到渐次过渡到历史影像资料运用,再到实景实拍的这样一个客观条件决定主观选择的过程。在叙事色彩上,第一集追逐延安时期的故事,镜头色调偏黄,给人以明显的怀旧感,以后黄色调在情景再现中渐次淡化,到第五集完全恢复到实景的正常色调。由此,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历史叙事是经过慎重的历史思量的。

  这部纪录作品的遗憾之处,笔者以为有二。其一,就内容而言,在第四集《黄金时代》中,作品详述了20世纪80年代,新华书店对高考教材、解禁的文学名著乃至流行歌曲歌词集的发行情况,却没有谈及对《第三次浪潮》《大趋势》等书籍的发行。似乎在对“改革开放”的讲述中,于“开放”的关注度用力稍弱。其二,作品运用的情景的篇幅中,对器物、文物、场景、服装的复现,起到了再现历史面貌的作用。但情景再现段落中的角色气质,却不似当年人们的气质。设若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对参与情景再现的演员们加以培训或许会有所裨益。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