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研究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有助于形象补钙和精神补钙”

时间: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志伟
0

电影《集结号》剧照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人民军队从薪火革命到成长成熟的现实历史,反映在银幕上就是一部部影片——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在第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军事题材电影成为重要议题。

  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就此专门设置“向军魂致敬——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十佳评选”颁奖环节。经过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评选,《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小兵张嘎》《小花》《归心似箭》《一个和八个》《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集结号》共计11部经典影片获此殊荣。围绕这11部影片,4月11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何思敬讲堂,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举行了“用影像祭奠英勇 用热血对接青春”——纪念建军九十周年暨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主题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介绍了策划此次研讨会的初衷。他表示,军事题材电影的探讨不仅仅是为军人、为战争,更是为了和平。而且,战争题材电影除了表现人、和平,还有更深刻的东西。在周星看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他希望,在电影主要的艺术职能以外,更多地关注战争和生活、战争与和平、战争和人性,“为军人张目,为烈士凭吊”。“研究军事题材电影,在当前的时代文化氛围下,有助于电影市场的形象补钙和精神补钙。”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表示。

  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副教授詹庆生盘点这11部获奖影片后发现,具有历史文献纪录片性质,聚焦大历史、大事件、大人物的电影只有一部《血战台儿庄》,影片《大决战》都没能入选。“获奖影片基本都是小题材,以基层官兵为对象。”詹庆生就此认为,对电影艺术而言,战争中的人才是军事题材电影最为关注的,比如电影《小兵张嘎》就是聚焦了战争中儿童的状态。“强调艺术创作价值,这些东西超越时代、超越时间。”他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史后认为,其价值取向正在走向多元化。他总结说,在这期间所摄制的军事题材电影中,歌颂英雄、热爱祖国是主流;反法西斯题材的影片,注重适当的世界性,面向国际传播,视角比较开阔;新世纪以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如《集结号》等侧重反思战争,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价值;最近几年,部分影片表现反恐,关注整个人类命运,如《战狼》等。张智华用“百家争鸣”概括目前这种局面,他认为这体现了主旋律题材的多样化表达。

  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马维干回顾中国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情况后表示,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等虽未能入选此次评选十佳(其中,有两部影片并列,故11部),但所塑造的王成等英雄人物给人印象深刻。“文革”时期,军事题材电影中的英雄没有情感、没有家庭,甚至名字就叫“高大全”。“改革开放后,英雄开始走下‘神坛’。到目前,英雄被娱乐化,甚至出现矮化、丑化英雄的现象。”马维干认为,当今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塑造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痞子英雄、“抗日神剧”等,一度成为近年来人们热议的影视话题。“选出11部优秀军事题材电影,这是大学生电影节对军事题材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帮助。”马维干说,其实人民军队中从来不缺英雄,但银幕上缺乏。

  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员张东认为,这次研讨会“用影像祭奠英雄 用热血对接青春”的主题非常好,现在社会把军人边缘化,而在大学生电影节这样一个年轻人聚集的活动上,通过优秀影片的评选和举办研讨会是对年轻人实现正面引导,“可能比那些枯燥的、宣教式的课堂教学要有趣得多,也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宋维才,从市场化的角度提炼出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三个关键词:类型化、商业精神、价值观。他认为,军事题材是个大概念,战争片才是个类型,目前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缺乏类型意识,“早期的抗战片、对解放战争的回忆片、80年代初的泛战争片(探讨人的情感及道路选择)、史诗性战争片”,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类型。他认为,从2017年2月至4月的国产电影市场表现来看,一直处于劣势地位,战争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应该担负起它的重任。“民族主义、英雄主义是个永恒的主题,怎么样在影片中表现,有很大的空间。”宋维才认为这是个价值观的表达问题,值得深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旭光认为,军事文化现在也要转向民事文化,从一种军事、政治文化转向一种世俗文化。在这样一个转向过程中,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必然面临着非常艰难的、剧烈的、剧痛般的改革。“所以,我们现在进行创新思考也要放下身架,要面临的是这样一个非常朴实的、世俗化的、消费化的时代。”他表示。

  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策划室主任李小婧认为,当今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已经从关注外部情节回到寻求内部张力上,注重挖掘战争中的“心灵奇观”,重点不是英雄、不是视觉奇观,而是心灵修炼场,“要根据新一代人的心灵体系建立话语”。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谭政则表示,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关乎国家形象塑造和软实力输出。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