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提倡符合艺术规律的精准财政补贴

时间:2017年03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 峡
0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国家艺术院团一马当先,引领全国,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不菲的进展。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的新要求来审视,还有很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新时期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很明确,在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最亟待解决的就是发展理念和具体措施要协调统一,要制定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抓住“舞台艺术发展规律”这只手,大力推行“一团一策”的政策制定,在围绕如何实现“出扛鼎之作、出杰出人才”的符合各门类舞台艺术规律的配套政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为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财政投入要“养事也养人”,要符合艺术规律的精准投入。国家文艺院团聚集了各门类全国顶级的文艺人才,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与“出扛鼎之作、出杰出人才”的时代要求不太适应。例如,创排补贴的使用周期太短,演出补贴方面如何平衡好公益类演出、惠民类演出的资金缺口问题需要解决。表演艺术家不同于技术工人,需要大量舞台排演时间和二度创作的激情投入,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涵养经费来保证他们的生活需求。艺术创作人员更不同于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师,需要常年生活积累的沉淀、心灵自由的翱翔、长期心无旁骛的状态。只有激发创作者的热情和灵感,才能够改变创作者想象力萎缩、艺术个性没有彰显、形式大于内容、不符合艺术本体表达形式等方面的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讲,“艺术首先是艺术家谋生的手段”。现今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国家不拿出应有的成本来涵养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艺术家为了生存得更好,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向钱看”,导致人才时间和精力大量流向市场的“钱谷”。而安于清贫、“十年磨一剑”、“攀高峰”的人越来越少,创作力作难以实现。舞台艺术从业人员的艰辛总被忽略,也导致了一些发展主流文化事业必需的顶尖艺术人才也投身到“向钱看”之中。创作一部交响乐、歌剧、芭蕾舞剧,常常需要数年周期,耗尽心血,收入却惭愧到难以言说。

  院团在“养事不养人”的财政补贴政策方向指导下,人员经费始终维持在低水平,且增长缓慢,使艺术家(尤其是顶级艺术家)为了收入疲于奔命。如今我国基本事业投入方面资金缺口加大,随着社会医疗、养老、事业单位调资等一些新政策陆续出台,国家院团陡然连增大量预算外支出,几乎把投入增加的部分抵消殆尽。

  这种局面造成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人才流失,或者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国家院团是国家顶级文艺人才的蓄水池,然而“养事不养人”,使得一些顶级人才或另谋高就,或忙于一个又一个项目,无暇积累、无暇沉淀、无暇精益求精。时间一久,“泯然众人矣”。一些本来有潜力成为顶级人才的青年艺术家,更是在发展方向上取舍两难。二是“深扎”和“攀高峰”受限。三是“走出去”倍感艰难。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为例,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被国际乐坛誉为“领航亚洲”,国际商演拿到世界A类乐团出场费,行进到了冲击世界一流的“最后一公里”,却常常因为“车马费”的问题,造成“行路难”。

  第二,要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专项经费。国家艺术院团高举旗帜,深入基层,垂范全国。然而,由此也必然产生大量经济成本。我认为以经济成本赢得巨大社会效益,是值得做而且必须做的事情。正是在这种使命感和积极性的鼓舞下,国交坚持六年深入基层,并在全国建设了6个创作实践基地,组织采风创作和演出,所有经费全部自行解决,包括本团收入、地方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援助。然而,作为这么重要的国家文化行动,要长期开展下去,光靠院团的热情是不行的,光靠“奉献”或者“化缘”更难以长久,应该从国家财政层面给予专项经费,至少要解决人员、差旅等基础成本。“深扎”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从专项经费这个最基础的层面建立起保障机制,“深扎”才能真正长效、长久。

  第三,探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上,打通文艺和市场间的政策壁垒,从非营利组织的法理上寻求突破。国家艺术院团肩负的使命、任务的重要性都很明确,但就是因为有卖票、商演等市场行为,被定义为“公益二类”,所以实施差额补贴,创作补贴、演出补贴的百分比也不高。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在“算清了经济账”的同时,已经相悖于国家院团所承担的引领中国舞台艺术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们应当破除阻碍事业发展的政策壁垒,建立舞台艺术的新媒体平台、大数据库,让文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使“内容为王”的优秀舞台艺术驶上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改变如今“信息高速路上跑的大多是娱乐的车”的难堪局面。

  我们要重视国家文艺院团的使命和任务,建立中国舞台艺术的话语体系。所有这些都需要财政上加大投入,充分保障,涵养人才,支持“攀高峰”。还需要给予更多扶持政策,包括文化税收政策、市场经营政策、鼓励创新政策、著作权使用保护政策、容错纠错政策等协调同步进行。要关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运行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防止片面追求公平而失去效率;防止强调社会效益第一而失去阵地,萎缩本来就不大的市场;防止以任何理由加大本来就不少的院团运营成本;防止嘴上说要改革开放而出台的一些规定把人管得只能够喘气的发展趋势等。

  总之,只有深入调研、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与舞台艺术发展相关的配套文化经济政策,真正做到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攀上舞台艺术的高峰,形成艺术上的千峰竞秀,为世界、为人类增添传世经典作品和各类艺术大家。文化发展重在建设、贵在积累,必须去除浮躁、按规律办事,因为文艺经典的流传需要很长的时间,文艺千峰竞秀的形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

(编辑:阮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