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当艺术与“一带一路”相遇

时间:2016年12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丝绸之路自古就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载体,几千年时空聚合,多条丝绸之路上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至今仍以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作品等留存于大地上,并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而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亦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带来无穷的灵感,众多相关文艺作品在当下不断涌现,精彩纷呈。同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版图也日益扩大。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也分享了他们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故事以及正在开展的文化交流情况。 ——编 者

  从未间断的民间文化交流

  ——访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协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协主席马雄福

  □ 记者 王雨檬

柯尔克孜族刺绣 郭晓东 摄

 

  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在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框架的文化建设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进友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民间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桥梁作用,因为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素来就有民间交流,从未间断,没有语言的隔阂,没有文化的距离。”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民协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协主席马雄福认为,文化建设也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之所以民间文化可以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因为来自同一民族的跨国的民间文化带有很多共通性,便于交流。

  新疆在地理位置上,比邻多国,从古至今与他国的民间交往就甚是频繁。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又占据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新疆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少数民族长诗更是民间文化交流中的重中之重。“新疆的少数民族中,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都属于马背民族、草原民族,这四个民族就有700余部长诗,其中著名的《玛纳斯》史诗长度是《荷马史诗》的100多倍,相当于汉族的《史记》。”马雄福介绍道,“我们有英雄史诗《玛纳斯》,吉尔吉斯斯坦也有《玛纳斯》史诗,他们把玛纳斯当作民族文化精神,把自己当作玛纳斯的后代,所以我们与吉尔吉斯斯坦一起举办了首届国际玛纳斯演唱会和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很多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表演者与新疆的表演者同台献艺。”

  在新疆,每五年都会在水草旺盛的时节,在草原上举办一次人人皆知的草原大会——阿肯表演大会,邀请哈萨克斯坦的阿肯艺人与新疆的阿肯艺人对唱。“阿肯表演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以游牧生活为主题的即兴表演,阿肯就是即兴演唱的民间诗人。阿肯对唱素有传承,几乎每年的夏季,县里乡里村里都会有阿肯表演,现在已经作为固定节日,如今草原上有了外国朋友,活动办得更加热闹,也促进了与‘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友谊。”马雄福说。

  新疆民协举办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也广受认可。“双方艺术家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双方体制不同,我们代表官方出访交流时,他们则是代表个人,所以出现了很多交流上的不对等。目前有些国家对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官方投入还十分有限。”马雄福回忆起去吉尔吉斯斯坦交流的经历,“有些吉尔吉斯斯坦的民间艺人听说中国政府为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国的非遗传承人,甚至部分县级非遗传承人都可以定期得到国家补助,都是一脸的艳羡,并且把中国政府对非遗的保护作为示范案例带回国进行宣传学习。我们将《玛纳斯》史诗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出版发行至海外。我们关于民间文化的有线广播在吉尔吉斯斯坦落地。我认为我们在频繁深入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已经对其他国家的非遗保护产生影响,感染到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关注非遗保护,从而影响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发展,这就是我们交流的目的。”他说。

  2016年,中国民协提出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工程涉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计划三年完成。马雄福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探源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建设南粤文艺

  “海上丝绸之路”

  □ 程 扬(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

  在国家着力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紧密,拥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历史和人文优势,将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广东是汉代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了挖掘历史资源,创作出一批美术、摄影、影视类的作品,反映广东文艺工作的发展成就,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有所作为,认真开展精品创作,建设南粤文艺“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省文联精心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当代岭南中国画大展、海上丝绸之路油画展、“魅力海洋——广东美术家海上丝绸之路创作展”、首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摄影大展、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评选、“海上丝绸之路”诗书画印作品展等活动。“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活动是广东省文联从文化和艺术交流、精品创作的角度,再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辉煌,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次实际行动,引领公众了解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所倡导的文化理解与相互包容、共创区域繁荣的伟大精神,为深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此外,广东省文联紧密配合广东省委、省政府总体外宣战略,继续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等热点,加强广东文化对外交流,认真组织广东文艺代表团赴“南太三国”进行艺术展演及文化交流,广东梅花戏剧团赴法国、荷兰、德国参加“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展演,以及粤港澳台魔术交流展演、粤港澳微电影“金种子”比赛等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广东文化的影响力。积极探索拓展对外交流新平台、新渠道,精心策划组织有规模、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交流项目,全方位地宣传推介广东文艺,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各地文化优长,逐步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树立广东文艺的良好形象。

  “一带一路”成就了我

  ——访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甘肃省摄协主席吴健

  □ 记者 王雨檬

  有人十年磨一剑,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研究所所长、甘肃省摄协主席吴健则用36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拍摄敦煌石窟、壁画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建筑、遗址,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当作毕生的课题去探索,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框架的提出为他负责的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

  “很多人问我敦煌在哪里?敦煌是什么样子的?仅靠文字描述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而图像会给人很直观、很真切的感受。”吴健说,“从1981年开始,我就对丝绸之路沿线进行了考察,先是去的河南和河西走廊。上世纪90年代,我从洛阳一路考察到陕西、甘肃、内蒙古最后抵达新疆,看到了大量的不可移动的古代文化遗存,特别是石窟就有大大小小20余个,还有白马寺、法门寺等古建筑,长城、烽火台、阳关、玉门关等重要的关隘,还有古城等。整条线路可以看到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慢慢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艺术。”

  之后的30余年,吴健反复踏上这条全程绵延五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拍摄了上万张图片,整理的文字资料累计达数十万字,拍摄的图片中不仅有用于文物研究的记录性影像,更有在厚积薄发中产生的充满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在2015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展上,吴健在丝绸之路考察中拍摄的《丝路印记》摘得优秀摄影奖。“为什么要将作品命名为印记,就是因为古代文化遗产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辉煌印记,这些关乎敦煌艺术特质、内涵的印记。丝绸之路周边的自然景观、文化形态都可以在摄影时纳入考虑范围。”很多文物遗址历经千年的洗礼都会呈现出一种断壁残垣的破败感,而吴健的《丝路印记》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神圣感和美感。“只要掌握了真实与艺术夸张之间的分寸,利用光影的组合和色彩的瞬息变化也能创造断壁残垣的美感。摄影就是在特定时空中营造的真实和光影的组合,我拍摄的丝绸之路照片一般会分成两类,一类是基础的图片,用作文物研究;另一类作为展示的图片,需要追求艺术美感。”他说。

  2012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及文化旅游服务集成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吴健对丝绸之路研究有数十年的积累,成为该项目的负责人。项目立项第二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一,项目探索了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服务创新模式,集成相关技术研发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地理信息、文化旅游互联网综合服务支撑、手持终端应用支撑等系统,汇聚了可移动文化、不可移动文化、非物质文化、地理信息、旅游信息等资源,面向丝绸之路开展了文化旅游应用示范。

  虽然几十年来吴健拍摄莫高窟、龟兹石窟、云冈石窟等多个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他认为最终还是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和支持项目促成了他的成绩与贡献,“通过这样一个机遇,我们有机会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将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轨迹以及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次深入挖掘,结合自然与人文,将散落在丝绸之路大地上诸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去拍摄,把最具代表性、最具备文化价值的瞬间呈献给观众。”

  “我们现在重走‘一带一路’,就是了解自身的文化价值,连自己的家底都不了解怎么去振兴中华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呵护文化遗产,一方面要挖掘、梳理和展示,展示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原则下,我对我们的工作充满信心。”吴健说。

  翁振新:把“一带一路”

  人文故事凝铸成图画

  □ 记者 张亚萌

  《磐石无语》《郑成功》《郑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福建省美协主席翁振新历年来的创作,都有着浓浓的“海味”。近些年,他更是立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画下众多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的中国画作品,展现了当代福建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面貌。

  1948年出生在福建莆田,翁振新从小就对海边的事特别感兴趣。投身美术创作之后,他逐渐将关注点落在福建文化特别是惠安女题材上。“我无数次地深入八闽大地,研究福建的人文生态和地域特色,1979年,在惠安写生时,我深深地被惠安女特有的风情打动了,我开始把目光和创作投向惠安女。”他选择惠安女的生存空间和文化心理状态这一母题,进行写意人物画创作。

  多年来,翁振新以惠安女为载体,诉说自己对中国劳动女性精神的理解与体悟,同时融进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他的“一带一路”主题人物画创作,追求生动、遒劲、骨气,写实与象征浑然一体,或一泻千里、自然洒脱,或情景交融、凝重深远,把海峡两岸的世代沧桑,把“一带一路”的人文故事凝铸成一幅幅史诗性的图画。在他的写实与象征结合的画笔下,惠安女呈现出鲜活的丰富多彩的形象——他着力画下惠安女形象中顽强生命力的精神构成,那是从“内部升起”的精神力量,“她们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闪光点”,翁振新说。

  “我们画丝绸之路主题作品,不仅是画艰辛史、血泪史,更是从中描绘胜利史和文化史,这亦是丝绸之路主题创作的重要意义。”翁振新说。近40年来,翁振新深入研究海峡两岸人文资源与文化生态,进行写意人物画创作,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地域特色,融合中西、兼取南北,显示了雄中寓秀、稳健豪放的新写实风格,拓展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他擅长画速写,在不断下乡写生的过程中,他在探索把速写和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当下的写意人物画创作,经常是要先打好素描稿,反复推敲、擦改,然后拷贝,再谨小慎微地沿着轮廓线描画,如此‘九朽一罢’,实际上已经消磨了写意画的写意精神。”他立志在写生和创作之间建立一条“直通道”——通过写生速写,“边画边展开大的画幅,这样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我的目标是,画面上每一个头都要从生活中来。”

  从惠安女题材出发,翁振新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的艺术资源梳理为三种色彩:“红色文化——我们有丰厚的革命历史传统;绿色文化——福建的很多地方都是青山绿水,特别适合山水画家、风景画家来表现;还有更重要的蓝色文化——我们的海洋文化和资源太丰富了,单就人物画来说,就有惠安女、湄洲女、蟳埔女等重要的形象资源。”他介绍,目前福建省美协正在梳理“三色文化”,做了很多次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展览。“画家乡,就是画自己,我们号召福建画家多关注海上丝绸之路题材,意在唤醒美术家对家乡的光荣感、使命感,希望多出现一些宏大叙事的作品。只有不断走向纯粹,不断走到生活中去,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画卷才会更丰富。”

  谢麟画里的“一带一路”

  □ 伊红梅

  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广西美协主席谢麟是一位具有自觉艺术追求的画家,其创作追求民族性,展现东方神韵,在中国当代油画界独树一帜。《北部湾的曙光》《合浦烟楼出海口·泊》《合浦东坡亭》《蚝船晚归》《无声岁月》等作品,是谢麟近几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战略的视角下,多次深入广西海上古丝路北部湾地区北海港及合浦县采风创作的倾力之作。

  为表现海上古丝路始发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07年广西美协组织了“唱响北部湾——广西百名美术家走进北部湾采风活动”。《北部湾的曙光》是谢麟表现北部湾开发的代表性作品。谢麟把老渔船起锚与新海港的繁华作为画面的表现内容,以红色调表现对黎明和旭日初升的希望,创作构思逐渐清晰和明朗化,一气呵成了《北部湾的曙光》这件寓意隽永的作品。该作品前半部分为老木船,船头用写实的语言表现,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后半部分则用表现的笔触凸显沐浴在晨曦里的繁华的现代化港口,虚实相间,使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时空对比关系,突出了古丝路新航程的创作主题。

  2015年广西美协与合浦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一带一路耀南珠”——全国美术名家走进海上古丝路始发港合浦采风活动。《合浦烟楼出海口·泊》《蚝船晚归》《合浦东坡亭》《无声岁月》等,是谢麟紧扣这次活动主题创作的一系列具有典型文化意象的优秀作品。《蚝船晚归》《合浦烟楼出海口·泊》是谢麟取材自合浦烟楼出海口的采风创作。谢麟来到合浦县烟楼出海口写生,海港上繁忙的景象,触发了他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刻认识,为了表现这种切身感受,他选择了正在港口泊岸待发的巨大货轮为主要表现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体现货轮的雄姿,表现“一带一路”战略在北部湾风生水起的蓬勃景象。同时,港口穿梭着无数养蚝渔船,繁忙的渔业景象呈现出勃勃生机,表现了古丝路的新气象。烟楼村是合浦县养蚝基地,渔民大多以养蚝为业,渔歌唱晚,霞光满天,一艘艘蚝船满载而归,这美丽祥和的渔村景色深深震撼了谢麟。为了寻找到一个最好的入画角度,他征得渔民的同意登上了一艘蚝船,在晃晃悠悠的船舱里支起了画架,激情澎湃地挥动画笔,用写意的语言抒写了当代渔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抒写着北部湾生机无限的盛世愿景。《无声岁月》是谢麟对合浦的古村落曲樟乡璋嘉村的吊古思今,运用娴熟的色调表现的一些残垣断壁,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岁月和往事。

  心里有束光,眼里有片海。作为一个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画家,谢麟北部湾采风创作的系列油画作品,为北部湾海上新丝路的征程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