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周振华:书论相长

时间:2016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亚萌
0

周振华书《醉翁亭记》(局部)

  “学习经典,不仅仅只是临摹古帖,人类所创造的所有艺术领域的经典乃至宇宙万象迸发的全部文明,都要用心智去感悟,用情感去揣摩,用灵魂去触碰,将尖尖的触角探进深处,贪婪地吸食里面的精谷汁液。”这是将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周振华书论》中的一段。

  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题写书名,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作序的《周振华书法作品集》将正式出版,其中包括《周振华行书千字文》《周振华真书千字文》《周振华临本米芾二帖》《周振华临本兰亭序》等7部,以及汇集了133条学书心得的《周振华书论》。

  习书50载的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周振华自2009年将创作精力集中到书法领域,用了6年时间大量临摹经典碑帖,“二王、颜真卿、欧阳询、黄庭坚、苏轼、米芾、智永、孙过庭、文徵明、王铎……我都有临习。”他说。通过对古代书法的学习、思考与感悟并深化实践,他致力于高古之视角,借用文字之功底,提炼、归纳、概括、整理,撰写了近8000字书论。他从大量实践临摹思考中总结出的书论涉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褒扬、讴歌与赞美,对书法艺术经典的咀嚼、领悟与理解,对书法书写实践的体会、体验与发现,对书界存遗的一些现象的认识、思考与研判。“古代书论比较深奥,我用现代语言来表达怎样观照书法、研习书法,感觉比较切合实际。”他说。

  “何为好字?筋骨立,血气涌,神情昂。”在周振华看来,一个好的书法家须是“书评论”兼擅的:“能写一笔好字,能通过评论文章对书法有所研判,同时能有很好的论点和见解,对书界有所启迪。”“书法评论家不能只评不书,书法家也不可光书不评。书、评相长,切莫偏颇。”周振华在《书论》中如是说。

  当下的“怪现象”之一,即是作家不屑于书法家的字,书法家又不屑于作家的文。“我认为泾渭不要太分明,文书一体、有机结合,更有利于文学与书法的相互滋补。”其实,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文化现象——历代书法大家、名家,除其书法技艺盖世绝伦外,文笔文章也异常精彩,“纵观我国书法史,历代书法大师都有着深重而鲜活的文学元素。追溯《兰亭序》的渊源就是佐证——那随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唱和,抒发平生抱负,并将诗咏汇编成集的‘祓禊’盛会,其诗文之序成为书法长河的千古绝唱。”苏士澍认为。周振华亦认为,如何通过书法艺术将个人的情感内核最大程度而又准确、透彻、淋漓地表达出来,最终取决于书家文学素养的高低和文化修为的深度。

  当下书坛亦有“学生学老师、儿子学老子”的风气,周振华认为,这样,文化的传承会一代代衰减,“我们都应该走向源头和传统,以经典古帖为临本,文化就不会衰减得那么快,因此书法家应该勤快一点,多写一点诗文和心得。”他说。

  周振华于书法领域的学习和创作中广泛涉猎,多有所得,他偏爱历代书法经典,从研习经典中寻找创作的滋养。他表示: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临经典之帖,找到源头,找对源头。他学书注重的是从深层面上体悟,从规律入手,循序渐进。在他看来,“取法乎上”是学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求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挖掘,正本清源,做长时间的积累,这可能是唯一的一条出路。

  近年来,周振华潜游到书法之源头,探寻文以载道之究竟,严格先贤之取法。在他看来,杰出的文学家一定是位出色的书法家,书法大家也一定是位出色的文学家,“取法乎上,是走近古人的最佳捷径,也是书者追求经典的最高境界。”他说。

  “书法,很少的部分是学来的,更多的是像麦苗一样由心灵深处长出来的。”他透露,他的书论思考和书法创作还在继续,至于这133条书论,“内容敲定好了,我就会用毛笔把它们书写出来。”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