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启动

时间:2016年06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参演戏曲名家: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昆剧名家张继青;三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滑稽戏名家顾芗;两次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京剧名家黄孝慈;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锡剧名家倪同芳;淮剧陈派创始人、淮剧名家陈德林。

  顾浩、王湛、章剑华共同启动“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活动

  近日,“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启动仪式在江苏艺术剧场举办。江苏省文联名誉主席顾浩、王湛,江苏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章剑华共同开启活动仪式。

  “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是江苏省文联着力策划打造的重点工作,共包含5场演出,活动旨在推动不同剧种流派间的交流切磋、融合创新,开创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一脉相承”活动既有精彩演出,又有学术研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暨“一脉相承”江苏戏曲传承发展座谈会于演出活动同期在江苏省文联召开,座谈会围绕江苏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展开讨论。章剑华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章剑华指出,拜师学艺,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传承方式,由来已久;艺术的“传承”,既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传”,也需要学生用心努力的“承”。传承的不仅是技艺和方法,更是内涵和精神,包括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学养、风范和品格。

  座谈会上,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姚继焜,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张克勤,京剧表演艺术家黄孝慈,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黄素萍,京剧琴师王荣坤,江苏省剧协秘书长黄霞芬,苏州市滑稽剧团团长林琳,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董红,无锡市锡剧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云霞,南京市京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林爱娜等分别就江苏戏曲的传承发展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谈起戏剧的传承发展,张继青感慨万千。当前文艺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少浮躁、功利的现象,特别是传统戏曲常常面临“式微”的唱衰之声。对此,张继青表示,老一辈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戏曲时,一方面要把戏教好,另外一方面要教授青年演员如何对待各种事物,不要为不好的思想潮流所左右。

  黄孝慈表示,当前戏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繁荣的大好机遇。戏曲是累积型、综合型的艺术门类,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戏曲的传承除了靠老师口传心授之外,很大一部分还靠“偷师”。过去,只要前辈老艺术家在台上演出,自己总是站在台口仔细观看,看老师们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念,很多戏就是这么“偷”着学会的。换言之,就是自己要主动下功。而现在,戏曲师资力量的缺乏也是一件令人堪忧的事情,有很多老师光教唱,不教身段和表演,他自己都没上过舞台表演,怎么教学生呢?另外,现在江苏的戏曲演出市场还需要培养,黄孝慈认为,只有戏曲舞台上的青年演员人才不断,台下的年轻观众源源而来,这两方面的繁荣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繁荣。

  陈德林回忆起自己的从艺经历:“我家里三代都是码头工人,但从小我就爱文艺、爱戏剧,15岁就考了戏曲学校,后来学了淮剧,一直到现在57年了。那个时候国家的戏剧不是太景气,很多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学戏。但是我爱淮剧,所以我带动了女儿陈澄也走上了淮剧之路,我5岁开始表演,她也是5岁;我15岁进戏校,她也是;我是1983年获得淮剧大奖赛冠军,16年以后,我女儿也获得大奖赛冠军。”

  “拜师首先要学习老师的崇高戏德。”陈云霞回忆说,“我最难忘的是2001年,我和周东亮代表江苏参加全国小品折子戏比赛。赛前,倪同芳老师陪了我整整一个晚上,一段一段唱腔教我,一个一个调子教我。”在新时代,戏曲既要有传承还要有创新。陈云霞举例说,“在2009年专场演出的时候,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想借鉴一下二人转的手绢,倪同芳老师听了以后说很好,我们两个人一起探讨,怎么样把二人转的手绢应用到锡剧角色当中,使角色更加鲜活灵动。师生就是这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激发创新。”

  董红跨界拜师,与滑稽戏大师顾芗有一段十分感人的师徒之缘。她回忆说,早在1998年的时候,自己的戏剧启蒙老师就曾经向我介绍过顾芗老师,他对顾芗老师的评价是千面女郎,演谁像谁,哪一个角色在她演来都是驾轻就熟。随后我向顾芗老师学习过多次,并且和她有过真切的交流,顾芗老师对我非常关心,让我受益匪浅。“当时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向顾芗老师拜师,我的回答是,天下梨园是一家。我的每一个大戏、小戏,包括我们剧团的演员顾芗老师都会进行点拨,不是她来张家港,就是我去她家里的小排练厅。”

  振兴戏曲艺术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需要,确保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是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有力保障。江苏地方戏曲剧种繁多,剧目丰富,人才辈出,各剧种戏曲名家以精湛的艺术,缔造了舞台艺术的辉煌,为江苏省的戏曲繁荣、戏曲传承、戏曲发展谱写了出了精美的艺术篇章。

  “根根源木,万代薪火”,戏曲艺术、戏曲精神只有靠一辈又一辈的传承才能得到发展。江苏省文联率先启动“一脉相承”戏曲传承工程,就是要通过活动推动不同剧种流派交流切磋、融合创新,建立健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体系,出精品、出名家,让江苏戏曲活起来、传下去,不断开创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

  启动仪式结束之后,“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的首场演出——顾芗师徒的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登场,该戏通过山村女孩安小花进城上提高班转而当钟点工挣钱给住院的老师治病的情节,展开叙说了一群同龄人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城市与乡村几代人之间的性格冲突和心灵碰撞。(马 潇)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 章剑华(江苏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活动是江苏省文联确定的重点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引领性。

  拜师学艺,师徒传承,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传承方式,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和淡出了。其实,许多传统艺术尤其是戏剧等舞台艺术,师徒传承的方式不仅一直存在着而且至今仍起着重要作用。

  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是指老艺术家要将艺术思想、艺术规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所谓“授业”,是指教授他们学习和掌握艺术的技巧和方法;所谓“解惑”,是指帮助指导解决他们在艺术学习过程遇到的难题和疑惑。三者缺一不可。

  艺术的“传承”,既需要老师口传心授的“传”,也需要学生用心努力的“承”。传承的不仅是技艺和方法,更是内涵和精神,包括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学养、风范和品格。这里,我用名言警句与各位新老艺术家共勉:

  “新枝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成才,需要老艺术家的精心指导、悉心扶掖、用心栽培。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最需要耐心和无私付出的。参加“一脉相承”江苏戏曲名家师徒专场系列演出的各位老艺术家都是江苏省戏剧艺术界的高峰人才,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堪称艺术大家。希望各位能够不吝赐教,积极提携后学,为江苏省青年艺术人才的更快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严师出高徒”。这是亘古不变的一句名言。强将手下无弱兵,关键在于一个“严”字。严厉也是一种爱护。作为师父,本着对徒弟认真负责的原则,要关心爱护,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锻造出扎实良好的艺术功底和艺术品格。作为徒弟,也要理解师父的一片苦心,艺术的成功没有捷径,必须严于律己,刻苦学艺,不辜负师父的良苦用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艺术家的艺术生命还很长,智慧和才华还有充分发挥的舞台和空间。希望老艺术家利用宝贵的时间和经验,在永葆艺术青春的同时,为青年艺术家铺路搭桥,多带徒弟,多加指导,继续为培养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发挥力所能及的贡献。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青年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定要有甘于寂寞的精神,潜心于艺术创作,戒骄戒躁,不为一时名利所惑,时时以师父为榜样,以追求德艺双馨为目标,认真学习老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高尚品德,坚守艺术理想,传承艺术精神,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实现最大的艺术价值和人生价值。

  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相信在各位新老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传统的戏曲艺术一定能够青蓝相继、生生不息。

  名家风采

昆 剧

名家张继青

学生沈凤英

学生顾卫英

学生单雯

滑稽戏

名家顾芗

学生董红

学生龚薇

学生朱雪燕

京 剧

名家黄孝慈

学生高飞

学生林爱娜

学生张婷

锡 剧

名家倪同芳

学生陈云霞

学生季春燕

淮 剧

名家陈德林

学生陈澄

学生陈明矿

  本版图文由江苏省文联提供 本版特约编辑吴建勤 严阵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