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联要闻

为时代为人民为祖国创作伟大史诗

时间:2021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为时代为人民为祖国创作伟大史诗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畅谈五年成就
濮存昕:文艺的繁荣就是要靠好作品、好演员

  对于观众,他是塑造了哈姆雷特、李白、林则徐、勾践等经典舞台人物形象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对于年轻戏剧演员,他是受人敬仰的前辈老师……作为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扎根舞台、投身演出创作之余,认真履职,积极参加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举办的各类活动,始终坚守朴素的从业理想和“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

  中国艺术报:五年来,作为中国剧协主席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剧协举办的什么活动?

  濮存昕:自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来,中国剧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加强党建、推出精品力作、培养骨干新秀、深化协会改革、推动行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尤其是两年一届的中国戏剧节令人印象深刻。期间全国各大剧团集中演出,展示这两年来戏剧创作的成果,各地政府都给予很大的支持,也有很多好戏,能抽出时间去看的,我都尽可能去看。2019年,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的开幕演出——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用喜剧的方式反映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粮食、吃饭问题,主旋律的戏能够有这样好的作品特别难得,我很喜欢,特别力推到北京来演出。一些年轻的优秀戏剧演员也在戏剧节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比如今年的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楼胜的婺剧折子戏专场,真的好,演员条件好,很全面、也努力,老师也扶得正。我觉得不管怎样,戏剧工作者总是得爱这行,离不开这行,总是得有好的演出和优秀人才出现。尤其今年中国戏剧节,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个剧团推出了一批反映建党百年的优秀作品,包括北京人艺的话剧《香山之夜》等。文艺的繁荣就是要靠好作品、好演员。

  中国艺术报:从1977年开始戏剧舞台表演至今,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您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戏剧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濮存昕:这是我的一种活法,我只能做演员。作为演员来讲不能够不演出,一定要演出。就比如我要演出的《李白》,从1991年到今天,我演李白演了30年,可以说是李白在塑造我,不是我在塑造李白,他陪着我进步,一开始演得青涩,到如今比原来更饱满一些,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似乎更懂得角色了。李白是什么?李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做人也一样,要有品格,要单纯、干净。同时,作为演员,观众的认可也让我更有自信,观众因为你走进剧院就是信任你、期待你,一定要为观众服务,为人民服务。

  中国艺术报:对于青年演员培养您有哪些建议?

  濮存昕:我们这一代演员是看着前辈艺术家演戏成长的,我们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演员。但现在的年轻演员能看到的前辈就是我们,我们的表演水准以及学院里老师的艺术水准,决定着年轻人能不能毕业以后再经过几年努力尽快地成为好演员。现在的年轻演员大多数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基本条件还可以,但是想要真正完成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演员的转变,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剧院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中国艺术报:未来五年对于戏剧发展您有哪些思考?

  濮存昕: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听取院团长以及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意见,相较于上层设计来说耳朵还是要往下听。今年中国戏剧节期间举办的“构建中国戏剧导演体系——中国戏剧导演艺术高峰论坛”和“守正·创新——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上,全国知名戏剧专家和一线创作人员围绕戏剧艺术发展热点进行深入探讨。演出期间也召开多场剧目评论会,助推创作质量提升,这对于出好作品来说非常重要。全国有很多剧院,政府和社会投入很多,我们要让这些剧院活起来剧团就得跟上,真的是要出好戏、出好演员,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戏剧,甚至将看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前提是剧团的水平、演员的水平和作品的水平要高,这是根本。

  中国艺术报:对于即将到来的2022年您有哪些期待?

  濮存昕: 2022年我要去挑战罗切斯特,要把《简爱》这部戏拿下来。2022年北京人艺也将迎来70年院庆,我们要重新回顾梳理一些戏,对于今年创作的新剧,要在第二轮演出中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品质,现在已经在做一些相应的工作。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剧场,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范迪安:从“美术的角度”展开历史场景与现实图景

  “五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和对文艺境界的追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家团结奋发,在一系列重大主题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相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五年的中国美术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更加丰收的景象。”谈及“美术界这五年”,作为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滔滔不绝”。

  中国艺术报:在这五年中,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美术创作或美术事件是什么?

  范迪安: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美术创作组织工作,就是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历经三年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取得了巨大成果,这项工程发动面之广、全国美术家参与的积极程度之高、形成的成果之丰富,形成了中国美术历史发展中新的鸿篇巨制。特别是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的《旗帜》和以“四个伟大”为题的雕塑创作,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党的史诗,形成了用生动的、鲜活的人物造型来反映党的光辉历程的视觉丰碑。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美术家不断地推敲构思,探索主题立意,深入刻画形象,立志从文艺的“高原”向“高峰”迈进,用丹青画卷讴歌党的伟大征程和伟大成就,表现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上的精神风貌,用美术的方式再现党的伟大精神图谱。

  中国艺术报: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方面,这五年来美术界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

  范迪安: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美术家的理想追求和艺术方向。例如在用美术表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投入了极大的情感和心力,涌现出抗疫主题美术作品7.5万余件,表现和讴歌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人民军队和广大干群,描绘了人民群众守望相助、团结抗疫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而在表现脱贫攻坚、奔向小康这个主题的创作中,广大美术家从不同角度深入生活、感怀时代,画出了在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幸福家园、奔向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来自生活现实的丰富素材和上升为独特艺术视角的形式语言,使现实主义美术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中国艺术报:您认为这五年来,中国美术的重大主题性创作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范迪安:新中国成立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就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例如上世纪50年代,美术家创作了一大批革命历史画,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为标志的主题雕塑,揭开了中国美术史新的一页。进入新时代,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摆在中国美术界面前新的任务,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创作机遇。

  在这一机遇面前,大家空前团结,老中青几代美术家都投身到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中。许多年长的美术家很有创作经验,他们经历了新中国以来诸多大型美术创作,他们本身也是创作出不少美术经典的名家,在新的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但热情地投入创作,同时也指导中青年美术家不断地深化、优化自己的作品。广大中青年美术家更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从原来的“要我画”变为“我要画”。大家都认识到今天的时代需要优秀的美术作品,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要面对“图像世界”带来的挑战,努力展现中国气派,彰显中国精神,这些年美术界形成了一种埋头苦干、潜心研究、集体创研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例如,展现20世纪以来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涌现出来的感人事件、人物,就需要下功夫走进历史的现场,走进时代的生活;而面对当下中国社会全面建设发展的“火热现场”,更要去感受、去构思、去提炼,从“美术的角度”更加集中地展开历史的场景、现实的图景,特别是在刻画人的精神风貌上,形成崭新的时代风采。

  中国艺术报:以美术“满足人民审美新期待”,是您近些年着力颇深的文化课题,您认为,这些年高等美术院校的诸多成果,对社会美育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范迪安: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了加强美育的重要思想,特别指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句话赋予新时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责任:一方面要教好书育好人,特别是要通过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养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新人,尤其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艺术功力等方面形成有机统一;另一方面,美术院校更要承担好美术创作的重任,以我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我们围绕着党和国家的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深入推动创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生态。例如,央美团队设计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标志、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标志等被广泛使用。

  同时,美术学院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促进美育发展。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中国自身的美术传统中汲取营养精华,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服务社会,把更多美的成果导向社会,才能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让大家能够通过欣赏美、理解美,进而在美的激励下形成更加充沛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回顾五年来中国美术走过的道路,我深深感觉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久久为功,我们的美术就能谱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姜昆:崇德尚艺、培根铸魂,履行好我们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曲协主席姜昆29岁时以最年轻的曲艺界代表身份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至今连续八次参加中国文联全国代表大会。他践行培根铸魂职责使命,追求德艺双馨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五年来,他身兼多职,仍以最饱满的热忱、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在推动曲艺事业发展、曲艺学科建设、文艺志愿服务、职业道德与行风建设,以及推精品、育新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报: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五年来,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过程中,有哪些新收获?

  姜昆: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比如,他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生动论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同抗疫。就在大家感到疫情突如其来甚至有点发蒙的时候,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的作用体现出来了。中国曲协当时面向全国征集抗疫作品,一下子就征集到3000多部。有人写抗疫题材的快板书,一个人就写了十几篇。还有相声、三句半、山东快书、河南坠子等。大家感觉到,这真是伟大的抗疫精神在曲艺创作队伍中的一种展现。

  中国艺术报:作为中国曲协主席,您认为这五年来曲艺事业取得了哪些新成就、新突破?

  姜昆:曲艺艺术除了其自身具备短、小、快、灵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站在时代浪潮的浪尖上。这五年来,突出的特点有:第一,曲艺新人不断涌现。这些年,曲艺人才更新换代,尤其在相声界表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年轻人,像陈印泉、李丁、董建春等,通过不断的艺术积累和沉淀,已经从小剧场走向大舞台,走到为大众服务的舞台上,这充分说明新生力量的队伍已经形成。第二,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曲艺艺术重新找到新的适合展示的空间,如文艺志愿服务,曲艺演员在各个演出场合所体现出的价值非常充分。第三,曲艺艺术形式在不断改革创新方面有新的突破。如京津地区的曲艺工作者,用鼓曲联唱的带有故事情节的形式表现红色革命故事或传统故事,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目,还有一种“秀”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第四,用曲艺的力量讴歌新时代。在这方面,中国曲协持续组织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巡演等,用曲艺的形式引领社会风尚,发挥曲艺作为“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第五,曲艺学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曲艺进入高等学府,在学科建设上有一席之地。五年来,中国曲协举办多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峰会,出版首批12本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等,表明中国的曲艺艺术已经向更高的学术领域迈进。

  中国艺术报:五年来,您还先后担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而且在很多文艺志愿服务演出中,您都是第一个报名的,在这方面您的心得感受有哪些?

  姜昆:中国文联的文艺志愿服务从2013年开始,率先成立了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什么叫志愿服务?第一,我们是自愿的;第二,是不计较报酬的;第三,要有奉献精神。我觉得,文艺志愿服务是对中国革命文艺队伍优秀传统的很好继承。很多年轻的文艺工作者,在这个舞台上受到教育,当他们面对成千上万的基层观众,面对那种热烈的场面,我觉得他们都是心有震撼的。每一名文艺志愿者都有一本文艺志愿服务手册,每到一个地点记录一次,他们都把它当成一种荣誉。“志愿服务”这四个字,已经深入到每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心中。

  中国艺术报:除此之外,您也担任着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作为中国文联推精品、育新人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五年来扶持资助过很多文艺项目,哪些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姜昆:我刚担任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时候,感到这完全是一个新的课题,必须从头学起。之后,认识到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是中国文艺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文艺创作以及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都少不了资金支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内蒙古草原上有很多孩子唱歌非常好听,有一次,美国一所音乐专科学校的教授去到那里,被这些神奇的声音所感动了,他想招五六个孩子,问能不能送到美国的音乐学院去学习?但是,这些孩子的家里都没有钱,怎么办?当时基金会就决定资助这几个孩子去美国上学,而且一去就是4年的时间。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我们当时送去美国学音乐的一个叫呼和图拉嘎的孩子打来的,他说,“姜老师,我现在从美国学习回来了,走的时候曾经跟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签过合同,回来后我们要做义务宣传工作”。我一听,心花怒放。现在,这几个孩子发展都非常好。类似的例子能举出很多。五年来,基金会还资助过很多大型文艺项目,包括舞剧、电影等,也包括各种地方戏,都需要给予一些年轻的创作人员大力支持,让他们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中国艺术报:您对于未来五年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有怎样的期许?

  姜昆:无论千改万改、千变万化,我们的阵地不能丢。这些年来,由于资本进入各种领域,过分追名逐利,在文艺界产生一些唯市场化、“饭圈文化”等不良现象,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指导下,中国文联起到了坚守阵地的保卫者作用。展望未来,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希望中国文联继续履行好职责,崇德尚艺、培根铸魂,履行好我们对社会的庄严承诺,而文艺工作者也要从根上做起,永远把握好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让文艺阵地永远保持风清气正。

冯双白:努力跳出时代的舞步,人民的舞步

  “春雷起处万物复苏,光焰燃时征程催人。”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即将召开之际,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如是表达他和舞蹈界喜迎新起点的激动与感怀。回首过去五年,中国舞协团结引领广大舞蹈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艺品兼修的具体要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舞蹈艺术作品。

  中国艺术报: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中国舞蹈界在创作和发展上有何新变化?

  冯双白: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来,中国舞蹈界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蹈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舞蹈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舞蹈领域炫技之风、形式至上、自我陶醉等文艺创作不良倾向得到了根本性扭转;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被高歌赞扬;舞者们高擎民族精神火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跳出时代的舞步、人民的舞步!

  中国艺术报:五年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方面,舞蹈界有哪些突出的实践和收获?

  冯双白:在这五年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精品,育人才,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是舞蹈界突出的成绩与收获。如大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骑兵》《朱自清》《只此青绿》等,以及小型作品《雨花石的等待》《国家的孩子》等,无一不是在塑造英雄形象、抒发高尚情怀上用足功夫和创意。同时,在抗疫过程中,舞蹈界以舞战“疫”,编创出感动人心的抗疫题材优秀作品,彰显出艺术凝聚社会人心的巨大力量。

  “深扎”成为深入人心的文艺工作路径,也为精品创作提供无穷动力。五年来,我和各个年龄段的舞蹈编导们多次深入西藏、内蒙古、青海、宁夏、江西等地,收获很大。在雪域高原诞生了清新喷香的《青稞》和古韵悠悠的《梦宣》,在茫茫草原收获了丰满别致的《独树》和情深谊长的《老雁》,广西的大榕树滋养了刻满岁月之痕的《年轮》,甘肃扶贫工作凝聚成动人心弦的《第一书记》,伟大的抗疫胜利谱写了盛开红花的《春会来》,佳篇力作迭出。

  中国艺术报:这五年来,舞蹈界哪些创作和实践让您印象最深刻?

  冯双白:印象深刻的创作和实践很多,如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其精彩背后包含着作为演出主体的舞蹈工作者一心向党的坚定意志,完成了舞蹈人服务大局的壮举。近年来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巨大推动下,我们看到了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等以现代影视艺术理念创造出的系列“奇妙游”舞蹈视频,让古老中华传统文化火爆“出圈”。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上,《大河三彩》透过大河之泥经千百遍淘洗出神的过程,感悟况味人生哲理,《雨形》把朝鲜族舞蹈的节奏魅力演绎得出神入化,让人在舞蹈之美中体味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

  中国艺术报:中国舞协团结引领广大舞蹈工作者更好地服务社会方面有哪些破突?

  冯双白:五年来,在中国文联党组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中国舞协大力开展有关工作,擦亮工作品牌。例如,持续深耕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荣获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光荣称号。2018年启动聚焦新文艺人才培养的“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广泛实施,并探索首次开展全舞种培养机制,极大促进了舞者的全方位成长。在加强新文艺群体工作方面,中国舞协街舞艺术委员会带领全国超600万新文艺群体,积极向文联组织靠拢,听党话,跟党走,街舞《黄河》一举夺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振奋了无数年轻人。

  中国艺术报:在您看来,当下舞蹈界还应在哪些方面加大提升力度?

  冯双白:舞蹈界要进一步加大“深扎”的力度,深入研究深扎之“身入”和“情入”的长效机制;舞蹈界还应该更广泛地加强理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的学习,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全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发展新业务和新业态,也值得大力研究。

  中国艺术报:未来,您将如何带领舞蹈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冯双白:未来,我愿意带领中国舞蹈工作者们,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勇攀艺术高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积极投身火热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胡占凡:电视艺术工作者自觉攀登高峰推出精品

  作为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视协主席胡占凡几年来在参与中国视协各项活动之中,深刻感受到电视艺术工作者主动作为,在电视艺术之路上勇攀高峰、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的拳拳之心。在回顾中国视协五年来的工作时,他频频点赞。

  中国艺术报: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电视艺术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胡占凡: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电视艺术有了很多新的进步和亮点,水平质量在不断提高。就拿电视艺术里面的“大户”电视剧来说,中国电视艺术界在致力于解决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中国电视艺术界从业者包括编剧、导演、制作机构、播出平台对电视剧精品生产高度重视。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省级、市级电视台,在电视剧的选择、播出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制定了导向、主题、正能量等方面的新规,保证了电视剧的播出质量。

  中国艺术报:在促进电视剧精品制作方面,中国视协作了哪些工作?

  胡占凡:如何生产出一大批电视精品力作,甚至传世之作,这对中国的电视艺术界,包括电视剧界是个很大的挑战。在中宣部的领导下,我们成立中国电视剧重点现实题材剧本扶持项目,这五年扶持了100部电视剧作品。

  这五年里,电视艺术创作者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的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为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电视剧的剧本都是在这些重要历史节点前几年就开始准备、部署,播出机构、各级电视台在重要历史节点之前一两年就开始布局相关的电视剧创作。这种服务大局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已经成为电视艺术工作者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中国艺术报:这几年,中国文联以及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持续发声,为营造风清气朗的艺术环境,树立德艺双馨的艺坛楷模,做出不懈努力。中国视协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胡占凡:中国视协成立了电视界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我们召开了几次座谈会,也签署了道德公约,电视艺术家们都非常踊跃、积极参与进来。在座谈会上,大家对失德失范行为,表示了强烈谴责,另外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电视艺术界努力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流量第一、天价片酬等不正常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创作氛围、艺术空间有所好转。

  中国艺术报:在这五年中,中国视协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做出了哪些成绩?

  胡占凡:除了常规性的工作之外,中国视协在这五年中突出的就是对于服务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双新”组织的建设。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艺术工作者是自由职业者。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比重越来越大,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组织到一起,那么包括思想教育、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产生,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视协于2019年成立了双新委员会,紧接着双新委员会启动了“登攀计划”,就是通过剧本和剧目创作的方式培训电视艺术新文艺群体。“登攀计划”的门槛还比较高,学员都是优中选优。电视艺术界新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登攀计划”,这项工作具有创新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继续把它做好。

  中国艺术报:这五年来,中国视协开展的工作中,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胡占凡: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中国视协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到甘肃陇南。当时陇南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当地的文化活动比较缺乏,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很强烈。当时到陇南的交通不便,艺术家们是从各个地方出发,再乘坐大巴车才能到达陇南,他们中不少是老艺术家,走山路走了八九个小时,吃饭、睡觉都在大巴车上。而且这些艺术家参加“送欢乐下基层”活动都是义务的,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老少边穷地区群众送去欢乐,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演出现场效果非常好。那天还下着雨,天气又冷,现场观众都穿着雨衣,但艺术家们演出时不能穿雨衣,他们就冒着雨演出,这些艺术家的艺德值得大力弘扬。

夏潮:文艺评论展现新气象、新风貌

  五年来,党对文艺评论工作提出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文艺评论界展现了新气象、新风貌。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是文艺评论领域忠实细致的观察者,也是风气转变的推动者。这五年,他在文艺评论现场有力发声,并承担群团工作要务,对于文艺评论的发展变化,他颇感欣慰、颇有信心。

  中国艺术报:据您观察,这五年文艺评论领域有怎样的新气象,文艺评论工作者在思想上有怎样的新境界?

  夏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艺工作有重要论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对文艺评论工作提出的新的定位和新的要求。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努力,文艺评论界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新风貌。

  在理论指导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去评判和鉴赏作品。评价一个文艺作品,提倡专家评价、人民评价和市场检验相统一,将人民群众的口碑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文艺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五年来,越来越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将目光更多地关注到现实、关注到当下,写出了很多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可以引领风尚、引领舆论、引领人们价值取向的好的评论作品。

  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方面展现了哪些新特点?

  夏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是党领导的联络文艺评论界的桥梁纽带,也是中国文联的团体会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中宣部的统筹下,今年中国文联会同中央5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文联专门召开了关于加强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座谈会,对文联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做了专门的部署。中国文联还下发了《中国文联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工作的创新工程。

  在中国文联党组的重视和领导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第一,注重加强文艺评论的理论建设。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推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多次召开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座谈会、研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出发,对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价值观以及继承与创新、吸收与借鉴等一系列文艺理论的基础性、前沿性问题进行持续的思考与研讨,彰显出党领导的群团组织鲜明的政治导向。

  第二,注重发挥文艺评论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审美提升的作用。近年来,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以及脱贫攻坚、抗疫斗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文艺界重大主题创作活动,以及一些重点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了一系列针对重点作品、重要文艺现象的评论文章、专栏和研讨活动,以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文艺作品,推出了一大批权威性、专业性强,褒优贬劣的优秀评论文章,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第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开展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仅以近几年协会主办的有影响的论坛为例,就有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中国文艺长安论坛、全国民族文艺论坛、全国“文艺评论两新”锦江论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等。这些品牌性的活动通过不同的角度,将全国老中青文艺评论工作者集聚起来,就一些文艺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从而既发挥了文艺评论工作应有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协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四,重视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十分重视文艺评论的平台、阵地建设,在努力办好《中国文艺评论》等传统平台的同时,高度重视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注意引导文艺评论工作者走进网络时代的文艺评论现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就网络、新媒体文艺评论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与一批有影响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建立了工作联系,重点联系、培养、团结了一批优秀的网络文艺评论工作者;对于一些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文化现象,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合发力,形成评论和舆论攻势,以引领风尚。

  第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把打造培养一支理论坚定、战斗力强,同时在专业上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工作者队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五年来,先后开办多期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修班、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网络文艺评论研修班等,团结凝聚了一批优秀的文艺评论骨干。

黄渤:期待在文代会上获得新的目标

  2016年,著名演员黄渤第一次参加全国文代会,彼时的他刚刚在《鬼吹灯之寻龙诀》《亲爱的》《心花路放》等卖座电影中奉献了精彩而细腻的表演;五年后的2021年,作为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的黄渤将再一次参加全国文代会,此时的他已经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影协副主席。在过去的五年间,黄渤不仅参与了《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父辈》《夺冠》《疯狂的外星人》等多部票房与口碑俱佳的影片的演出,而且执导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在过去五年收获满满的同时,他对未来的五年更充满憧憬与期待。

  中国艺术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当时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您,回望过去五年的创作历程,有怎样的体会与感受?

  黄渤:过去五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变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都大大增强了,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也能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呼应的,是一大批优秀主旋律电影作品涌现出来,并且获得了观众的口碑与市场的认可。以我个人参与的创作为例,很多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融入了丰富的时代元素,其中既包括已经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也包括即将和观众见面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穿过寒冬拥抱你》等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影片。

  我们身边值得被讴歌、值得被抒写的人和事有很多,文艺工作者理应紧跟时代,多关注、多表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这样的视角创作的作品观众往往喜闻乐见,这是因为反映真实的艺术才是最感人的。而面对现实题材,我们这些创作者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因为这些鲜活的生动事例,会带给我们充沛的创作灵感。

  中国艺术报:在过去五年中,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大事、喜事,也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节点。比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观众就欣赏到了由您主演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第一篇章《前夜》,对于参演这部电影,您有怎样的感触?

  黄渤:拍摄这部电影,我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新中国坚实前行的每一个脚步、来自于70年来的点点滴滴,中国人在精、神、力上的那种凝聚力,其实很像我在《前夜》中饰演的电动旗杆设计安装者林治远,虽然并不起眼,但坚定而扎实。如果这段故事不被拍成电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林治远的存在,就像如今社会上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为时代、为社会作出的服务和贡献,也许并不起眼,也不惊天动地,但依旧值得被艺术作品表现和讴歌。

  中国艺术报: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年国庆档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之《天上掉下个UFO》篇章中,您饰演的是乡村发明家黄大宝,这其实是一个特别贴合新时代生活风貌的人物。

  黄渤:其实从林治远和黄大宝两人的对比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前夜,林治远为了保证顺利升旗而四处奔波,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完成任务;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生活在基层乡村中的黄大宝,也能够充满自信地对世界、对未来展开期望,他希望通过科技的能量为自己家乡的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并且通过努力最终实现了愿望。虽然两人看起来毫无关联,但黄大宝的初衷,其实跟林治远是一样的,他们只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实现了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奉献,而正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让他们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境遇。

  中国艺术报: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除了不断打磨创作能力,加强道德修养也十分重要,为此中国文联不久前在京召开了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对于您而言,艺德意味着什么?

  黄渤: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老师一直在教导我:学演戏,先学做人。作为一名演员,我们首先要明确做人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要有正确的善恶观。你可以去演一个坏人,也可以去演一个古灵精怪或者老谋深算的人,但是演员在“进入”人物、诠释人物之前必须先确立一个标准,要用“校准器”校准——你塑造这个人物是为了什么?他能否引导观众弃恶扬善?在每次塑造一个人物前,我都会首先把这件事搞清楚,再进入创作过程。

  中国艺术报:对于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的召开,您有哪些期待?

  黄渤:每一次全国文代会,不仅是对过去五年文艺工作的总结,也会对文艺工作者们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让我们在总结不足的同时,也能获得新的目标,因此我对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充满期待。希望在会上,文艺工作者们能够互相勉励、开怀畅谈、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齐心协力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吴为山:为人民塑像 为时代立碑

  坐落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广场的大型雕塑《旗帜》,由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它与分列广场两侧的其他四组大型雕塑共同讲述着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也是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来,中国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生动缩影。除此之外,吴为山的雕塑还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雕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艺术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展出的大型雕塑《旗帜》是您今年的一个重要作品,请您谈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吴为山:《旗帜》从初创到最终完成,历时两年多,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的党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帜雕塑,经过了16次大改、数十次细节修改以及无数次研究、推敲、打磨。我除了对党旗包含的元素、党徽在党旗中的位置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外,还多次专门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仪式,感受国旗升起时内心的激动澎湃之情。两年多的时间里,《旗帜》对我而言不仅是形式美的创造,更是文艺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过程。

  中国艺术报:您的雕塑作品遍布祖国各地,还走向世界。您如何通过雕塑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吴为山: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是时代的坐标,是人民的代表。如何用可视的形象,把不可视的历史时代坐标充分体现出来,展示出其“坐标性”?费孝通先生曾教导我:“你要把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塑造出来,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爱国。 ”在我创作的“中国文化名人系列”中,将那些历史精英、文化巨擘及其精神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今年9月16日,我创作的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的阿果拉广场揭幕。在爱琴海的阳光下,苏格拉底与孔子形神相遇,两尊沉甸甸的青铜雕像分立西东,面向彼此,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如同春风化雨,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和超拔的精神特质。今年11月14日,我创作的雕塑《隐元禅师像》在日本长崎县东明山兴福寺揭幕并永久安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隐元禅师“再渡”东瀛,在日永立,对于增进中日民间交流,拉近两国人文纽带来说意义非凡。近些年我创作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心灵之门——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与中国诗圣杜甫对话》《问道——孔子问道于老子》《孔子》《南京大屠杀组雕》等作品被永久安放在意大利、英国、巴西、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家。今后,我还要把中国的孔子、老子、齐白石等形象立在世界上更多重要的地方。当外国人看到孔子的微笑、看到老子的道道皱纹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无限的敬仰。

  中国艺术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您是如何践行的?

  吴为山: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用作品来说话,作品就是人品,作品就是艺品,作品就是德品。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在历史中找到规律、在历史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要扎根人民、要向人民学习,在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找到他们的伟大之处;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创新的方向,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接地气、有真情实感,也才真正能打动人、鼓舞人,成为人民奋进的号角。

  中国艺术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向未来,中国美术馆有何规划?

  吴为山:作为国家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不仅仅要展览作品,还要具有价值导向,要在美术的理论研究和评论等方面,紧密配合党中央各项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中国美术馆的理论工作、思想建设做好,真正发挥国家艺术殿堂的特殊作用。尤其在理论建设方面,我们要有所针对地在美术理论领域,研究如何在美术作品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术的诉求,将具有建设性、指导性的理论建设成果推向整个文艺界。另外,我们还会组织中青年艺术家自觉进行创作,为人民塑像、为时代立碑,加强国际交流,让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审美创造,通过中国美术馆这个平台向世界发出声音,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康辉:守正创新,从《新闻联播》到vlog

  进入央视近30年的康辉在《新闻联播》的岗位上,也已经有15年了。他由“国字脸”成为“国脸”,由播新闻变为带领观众亲历新闻。五年来,他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传播的各类有益尝试中,坚持守正创新,从《新闻联播》到《主播说联播》,从《一堂好课》到“康辉的vlog”,他乐于探索,作为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的他感觉自己仍葆有新闻工作的热情和激情。

  中国艺术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您怎么认识这四点希望?

  康辉:这四点希望,我是把它当成四点要求来看的,其核心是要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他三点希望也恰恰给我们指出了实现文化自信的路径。首先我们要坚持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文艺工作者,文艺创作如果离开了人民、离开了生活,那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如果把这四点要求扎扎实实落实下去,就一定能够让文艺工作,以及我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一步一步向前走,也能够在新征程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定。

  中国艺术报: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播之一,近几年,您在新闻传播上进行了很多创新,包括工作范围和形式。

  康辉:这五年来,我从事的新闻工作,包括整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工作,一直在坚持守正创新。《新闻联播》一定是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人民生活取得的成就,这也是新闻主播最根本的任务,这一点从来没有变过。同时还要创新,就拿《新闻联播》来说,我们既有每天在电视屏幕上晚七点准时播出的《新闻联播》,同时也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平台上,推出一些和《新闻联播》直接相关的新产品,如《主播说联播》。

  《主播说联播》从2019年到现在坚持了两年多,它既是《新闻联播》的补充,又是《新闻联播》一些主体内容以适应社交媒体的新产品。事实证明,更多的年轻人恰恰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新闻联播》发生了亲密接触,也包括不久前我制作的《大国外交最前线——中美元首视频会晤》这个系列的vlog。很多年轻人也都觉得,这样的新闻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正是通过这样的产品,他们对于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有了参与的兴趣,可能会想看一看晚上的《新闻联播》是怎么呈现同一个新闻事件的。这样的一种融合发展、综合传播,能够更好地完成新闻工作者的任务、职责使命。

  中国艺术报:原先,《新闻联播》主播只是坐在台前,现在是要带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近新闻,对主播来说是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辉:与其说是更高的要求,不如说是把原来的要求,通过不同形式、途径去实现。因为不管是在演播室里给大家播报新闻,还是走到新闻现场,用一些更新鲜的手段去记录新闻,我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出去。要锤炼“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工具箱”,需要用哪个工具的时候你必须拿得出来,而且这个工具一定是打磨得非常好,能够让你得心应手地使用。

  中国艺术报: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抽出不少时间参加了中国文联组织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2019年还获得了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您对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有什么样的理解?

  康辉:习近平总书记说,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艺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场文艺志愿服务演出,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哪怕我们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可能看这场演出的观众并不多,但是没有关系,哪怕只有一个观众需要,也应该把文艺志愿服务送到他面前,不断地丰富、充实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艺志愿服务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所以文艺志愿服务,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是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事业。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充实,各个领域有文艺特长、有服务精神的同道,都集合在了一起,当这个队伍越来越壮大的时候,我们能够提供的文艺志愿服务的种类、作品、表现手段都会越来越丰富,也使文艺志愿服务的质量越来越高。大家共同合力,能越做越好。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