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现实题材剧与智能互动技术的“解局”与“破圈”

时间:2022年05月10日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赵宜 贾天翔
0

   从A站(Acfun)首次将弹幕形式引入国内,到B站(BiliBili)对弹幕文化的推动,再到如今“铺屏弹幕”充斥各大视频网站,历经13年的发展,原属于ACG亚文化领域的弹幕文化已经成为覆盖整个影视流媒体产业的观看模式。弹幕形式不仅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实时互动,也促成了观众在屏幕上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体现出数字技术赋权受众的典型特征。最终,当不断迭代升级中的“弹幕看剧”重新激活观众对于视觉消费形式的互动期待,流媒体平台也开始试图在交互技术上超越单一的弹幕形式。

  如今,更强的即时交互与自动化逻辑,带来了观影时在互动层面的进一步智能化。凭借IVOS中台技术,流媒体视频平台爱奇艺将实时投票环节和“一键生成”弹幕插入到观影过程中,通过与“情节点振动”“奇观搜索”“段落表态”和“角色弹幕”等互动功能的融合,将观众追剧的屏幕打造成一个复杂精细的人机交互界面。“互动看剧”从最初简单的弹幕实时输入/输出模式,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打开方式。同时,伴随着互动技术在终端消费场景中的应用,文化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倒逼内容生产者积极适应新技术,最终使得整个影视产业的传播链条发生转变,而“无互动不内容”也成为当代影视生产与消费的一种普遍趋势。

  流媒体技术将计算机交互界面的逻辑覆盖电视屏幕之上,因此也获得了两种媒介特征叠加的效果。新媒体对受众的技术赋权,使弹幕这一形式打破影视剧由生产者向受众的单向传播路径,建构起了参与式的文化生态。但随着流媒体产业的平台化和流量经济、注意力经济逻辑的展开,技术正从释放观众的参与感,转向更直接的注意力引导。在这些新的弹幕互动功能中,观众分散的视点被集中在特定情节中,而弹幕的发送行为成为一种被预先设定的自动化程序。那么,更智能的互动技术应该如何兑现解放观众参与感与创造力的承诺?

  今天,智能化的弹幕技术愈发强调UI(即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设计层面的便捷性和智能性,但也难免在强调技术创新的同时,陷入“炫技”甚至“失控”的倾向。实际上,从文化和审美意义上,弹幕等互动文化的价值在于作为受众的个体参与书写屏幕的创造性过程。随着现实时间和剧集时间码的共同推进,不同弹幕的发送者将自身具有的信息资源汇集在一起,此时,满屏弹幕的剧集已经脱离了生产者对意义的指定,成为了一种“集体智慧”的产物。

  在关注育儿和养老等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剧《小舍得》的情节高潮中,三家九口人围坐一桌,此时,与故事中“暗流涌动”的家宴一同出现的,是屏幕上观众对各自家庭经验的分享所共同构筑起的弹幕景观。这一刻,画面中的场景突破了屏幕的界限,经由一条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观众的评论和分享,流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田野和生活实践。一方面,是现实题材剧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观照,才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共鸣和讨论;另一方面,这些来自不同个体的声音汇聚在一起,使覆盖着弹幕的场景超越了电视剧原有的价值,呈现出更厚重和深刻的社会截面。

  可以发现,现实题材与互动技术之间相互蕴含着“解局”与“破圈”之道。而今天智能互动技术中的审美对立、话语割裂和意义空洞等倾向,也得以在文艺作品对现实社会与真实生活的表达中实现文化价值。爱奇艺出品的现实题材剧《亲爱的小孩》改编自真实事件,关注婚姻、育儿等问题的现实痛点。剧中不乏“坐月子有必要请月嫂吗?”“男人出轨承认错误可以被原谅么?”“你会选择为救孩子和前任复合吗?”等敏感话题情节,此时,IVOS投票系统有效地组织起了观众对这些敏感话题的讨论。通过剧情与互动议程的设置,弹幕体现出了一种集体道德自觉,曾经因“磕CP”而分裂的大众话语与审美倾向由此重新获得了团结。

  而大众通过“弹幕”展现出的互动诉求,也在催生更多具有参与式文化空间的文艺作品。以紧贴青年一代现实生活的都市喜剧《爱情公寓5》为例,主创团队在第13集《弹幕空间》和第30集《微信战争》分别实践了基于弹幕选择的互动视频和基于微信界面的桌面视频。《弹幕空间》中玩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弹幕触发不同的情节线,而《微信战争》则表现为通过聊天窗口进行信息互动叙事。二者分别代表了在文本外部的消费层级和内部的生产层级上两种不同逻辑的互动形态,在丰富内容表达的同时具有技术上的探索性。

  当技术与流量经济的快消品联谊时,流媒体界面的互动功能成为“注意力经济”的附庸。而当新技术融入以现实题材为导向的文艺观念时,文艺作品内部的视听空间得以流经互联网,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同时,其精神内涵与社会心理的共鸣,也会呼唤观众更主动的参与和表达。

  流媒体时代观众积极参与的文化消费逻辑,理应体现为文艺创作者与观众共享文本、共创意义的生产景观。因此,题材的价值引领性和凝聚力,就成为“解局”互动技术困境的关键力量。而经由观众更主动和自觉地参与,新的智能互动技术才能助推文艺作品“破圈”,不断激发其社会价值、公共价值和艺术价值,形成对现实题材文艺作品传播的真正助力。

  (作者赵宜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贾天翔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