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人

理事风采 | 王文胜:看淡沧桑 内心安然

时间:2023年01月18日 来源:中国戏剧家协会新媒体 作者:
0

  中国剧协理事是戏剧界的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为进一步做好理事履职服务,搭建优秀人才与作品的展示推介平台,中国剧协微信公众号创办《理事风采》栏目。我们将陆续刊发展示中国剧协第九届理事风采,展现他们的创作实践成果,分享他们的从艺经历和创作感悟,以期发挥先行者、领军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与广大戏剧同行的学习交流互鉴。

 

  《理事风采》将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官网、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漳州市戏剧研究所所长,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越剧《才女鱼玄机》、芗剧《黄道周》、越剧《海丝情缘》、京剧《红土》、芗剧《谷文昌》,整理芗剧《保婴记》等。

  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剧目、入选“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中国曲艺牡丹奖等。

  “我喜爱创作,执著创作。无论古装戏、历史剧抑或现代戏,不求独特深刻,只想写个实实在在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或许这就是创作中常说的,人物立起来了,戏也就立起来了。” 

  1986年,王文胜在漳州艺校学习编剧专业,那时的他或许没想过自己会坚持走得这么远。同为编剧专业的还有其他四个同学,其中三个在毕业后都先后地转了行。

  1990年末,刚从漳州艺校毕业的王文胜创作了一个现代小戏,剧名叫《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干群关系为主要题材,当时还发表在《剧本》月刊上,可惜的是这个剧本未曾上演。但第一次扣响一个行业的大门的经历总是难忘的,时隔近三十年,王文胜仍细致而沉醉地描述着这个小戏的细节,就像是一个孩童回忆起第一次穿梭于元宵彩灯间的情景。

  自从业以来,王文胜一共写过十几个戏,范围涉及京剧、越剧、芗剧、潮剧、高甲戏等多个剧种。他写得了英模人物,也能写才子佳人;历史题材在他笔下跃然纸上,现实题材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真实记录。他创作的京剧《大唐才女》帮助时任福建省京剧院副院长的孙劲梅一举摘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整理的芗剧《保婴记》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京剧《大唐才女》剧照

芗剧现代戏《侨女李林》剧照

  当被问到“剧本创作中哪个方面最为重要”时,王文胜回答到:

  “我觉得应该还是对人物的深入挖掘,比如对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的塑造。一个人他之所以成为英雄,成为模范,成为不同于寻常的人,关键在于他的选择。其实大家一样,都是普通的人,同样有七情六欲,有人性的弱点。他只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超乎常人或者异于常人,所以他成为了英模,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人,成为了一个让人家记住的人。以前我们戏中的英模,多是高大上,神乎其神,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看不到做为人应有的情感。殊不知没有生死关头的犹豫,没有遭遇困境的彷徨,没有陷入两难的痛苦,又怎能够体现出人性的光辉?。” 

  在这种创作观的指引下,王文胜创作了芗剧现代戏《谷文昌》、芗剧现代戏《李林》、京剧现代戏《红土》等多部描绘了一个或一群实实在在的人的剧本。不如就通过芗剧现代戏《谷文昌》创作谈,一起来感受这种“实实在在”的创作观。

 

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芗剧现代戏《谷文昌》创作谈

  每每提到现实题材作品,似乎都会下意识地和应景文章、政治宣传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立马浮现图解或是说教等等词汇,让许多自视清高,一味追求所谓纯艺术的创作者很是不屑。诚然,戏曲舞台曾经一度充斥太多这类宣传品,不仅让专家啼笑皆非,更让观众倒了胃口,失去了审美期待。但若因此以偏概全,认为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意义不大价值不高,显然是有失偏颇。窃以为,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的关键是创作者的指导思想问题。倘若仍以过去高大上为创作指导,自然难脱说教的窠臼。而如果现实题材作品同样也是以人为本,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从人性的角度,从情感的基点切入,想必也能荡气回肠抑或温馨四溢,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鲜活与实在。芗剧现代戏《谷文昌》的剧本创作,虽说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至少是在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的确,这是个命题作文。2015年初刚接到《谷文昌》这个剧本的创作任务的时候,心下很是彷徨。北有焦裕禄,南有谷文昌,这么个全国闻名的英模人物,如何才能够成为有血有肉的舞台艺术形象?况且,谷文昌和焦裕禄一样,都是为了改变群众的穷困面貌,治理风沙,呕心沥血,这在情节设置甚或人物塑造上难免会产生雷同。可是赶鸭子上架,会演在即,容不得细细推敲,慢慢揣摩,不想写写不好也得写,剧本先要完成。于是撷取了谷文昌在东山任县委书记期间最为闪光的两项业绩,一是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二是治理风沙,造福一方,将此做为贯穿全剧的两个主要事件,匆匆成稿。结果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两个主要事件未能有机统一,反倒让人觉得事件不集中,结构松散,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演过后,按说任务也算完成了,可以束之高阁了,历届多少会演戏不大都是这么个归宿吗?可我却从原先的身不由己,被动创作,变成很想好好打磨,修改提高。究其原因,与其说是谷文昌这个英模人物感动了我,毋宁说这个时代需要谷文昌。在他身上,不忘初心,敢于担当,表现得何等强烈与淋漓尽致,这不正是当下所缺失,所应提倡和弘扬的吗?有了这个触动,回过头修改剧本,似乎明晰了许多。把笔墨集中在谷文昌如何为敌伪家属平反这个主要事件上,如此一来,谷文昌面临的最大矛盾不再是栽种树苗治理风沙的屡屡失败,核心是他发现政策有失误,而且想要纠正失误。这势必让谷文昌个人承受巨大的风险,也就是政治风险造成的个人仕途的风险。围绕这个核心,剧中的谷文昌便不再只是一个戴着光环的英模人物,而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在这个核心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他承受着来自同僚甚至是上级的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群众的压力,他愧疚、纠结、彷徨、犹豫。然而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人物的形象塑造,反而由于事关个人的前途命运,更利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其间交织着生死战友情、患难夫妻情、干群鱼水情,真切朴实,宛如涓涓细流,绵绵春雨。既是烘托渲染,又是推动拷问,将人物推向两难的抉择,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更为真实可信。同时,这也是以前类似作品较少触及的,以前多是个人物质利益上的牺牲,甚至生命的舍弃,而谷文昌是为了群众利益敢于赌自己的政治生命,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尤为难能可贵。这个戏的独特性正在于此,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不是说戏剧创作要有独特发现么?权且算是吧,至少使得这个戏避免了与同类题材的雷同,更加彰显了谷文昌独特的党性原则、革命初心和人格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剧本虽然删减了原来具体的治理风沙,种树造林的情节事件,没有太多正面予以体现。但是谷文昌为敌伪家属平反,无疑是在濒临绝望内心如同荒漠的群众心里,重新种上了希望。一项德政收获十万民心,这是在心灵的荒漠披上绿装,显然意蕴更为深远。试想一下,经历苦难重获希望的群众,众志成城,还有什么难得了的呢?做不成的呢?谷文昌最终依靠群众,成功种植木麻黄,制服风沙,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谷文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口号连篇,因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剧本也没有刻意拔高,极尽歌颂之能事,而只是用敬仰之心写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重情守诺的人。

  现实题材作品确实不好写,但不等于不能写,若是多了份责任,少了点急功近利;多了点情怀,少一些浮华,同样也能留下让人记忆深刻的舞台艺术形象的。剧本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记得郑怀兴老师曾经说过,剧本是改出来的,信焉。唯有去除浮躁,潜心打磨,剧本方能越改越好。剧本《谷文昌》虽然几易其稿,仍在修改中……

  东拉西扯,算不上什么创作谈,些许体会而已。贻笑大方自是难免,且供茶余消遣。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