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范扬>评论新闻

构建诗性意境 彰显诗意之美——范扬人物画小品赏析

时间:2017年09月11日 来源: 作者:
0

  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中国画吸取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美学成分,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诗歌艺术。中国画与诗性纠合于一体,往往使画作能够拥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加传神生动。当代实力派画家、天津画院副院长、天津美协副主席——范扬,近些年一直致力于国画与诗歌艺术之间的内在融通,在以诗入画、诗画合一的不懈追求中,其画作得到古典诗词艺术的反哺,意境高远,内涵深邃,显示出其人物画艺术语言的独特性。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曾经这样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充分体现了诗和画具有同源性。范扬平素喜爱古典诗词,时常吟诵揣摩,在对古今诗词作品进行赏析时,他发现优秀的诗词能够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一种传神的画卷,优秀的国画也是如此,其中诗性意境的自然流转,常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传神。为开拓其人物画的精神场域,追求到更高的学术价值,范扬便在对诗与画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而多有心得体会的基础上,走以诗入画、诗心造境之路,既追求画面意象的唯美性,更力图意境营造的深邃性。如此以来,他就真正继承中国文人画传统正宗的写意文脉,创造性地融入了诗性因子,为其画注入了浓郁的韵致和风采,具有文化象征性和哲理性。他近期创作的一批小品画就很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他的这种高度的追求。

  欣赏范扬的这些小品,其典雅、精致、诗情画意的风格给人以绝佳的美学享受。虽然尺幅不大,但画得以少胜多,小中见大,言简意赅,如优美的盆景,主次得到,对比鲜明,形神兼而有之,颇堪玩味,体现出一种“景愈藏则境界愈大,象虽少则意味隽永”的哲理与况味。具体来看,范扬以诗入画,不只是外在层面诗词佳句在画面上以美妙书法进行的题跋,而更注重诗与画内在意义的结合与深层的融通,属于其绘画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很多情况下,他遵循诗词意境的构造规律,进行意象的有机连缀与和美意境的呈现,有时画面上并没有题诗,却有诗的意境。

  善于虚实结合,为范扬构建其小品画的诗性意境提供了莫大的助裨。在范扬看来,虚与实在中国哲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生又相克,对立又统一,如果能够合理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就能在诗性意境的建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他创作时注重虚实关系的妥善处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升级,做到虚虚实实,虚实相生,尤其能够做出恰当的空白处理,以虚代实,给观者以极大的自由想象与无限遐想的天地。画面中的景物安排,皆经过用心统筹而显得疏密得到;在节奏上,又通过高低、起伏、开合、快慢等规律的变化,表现出一种“诗乐”的韵律,以传达人的心理情感,故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引偈语入画,是范扬人物画的又一个特色,也是他的一种创作优势。偈语,佛经中的唱词,偈语与诗的关系极为密切,也属于诗的一种形式。偈语诗,来自于天竺国的文化传统,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佛教教义的感受或者领悟。范扬擅长佛教人物画,他对佛教经义与偈语诗悉心探究,对偈语诗议论化、理趣化的表现手法以及使人悟到道理、升华情操的功用与深美蕴藉兴趣浓厚,多方体悟,这使他产生了以画面意境表达偈语的创作趋向,并取得了奇妙的审美效果。如他画布袋和尚,意象简括,构图洗练,不雕不饰,人物头大腹鼓,滑稽可爱,随意自然,嘻嘻哈哈笑开怀,生动有趣地表达了画面之题诗:“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可见,诗性意境的营造拓宽了范扬画作的格局,对其国画之审美做出了延伸,含有一种浓郁的诗意之美和比较大的审美张力,使观者触景生情,在有限的景物中产生无限的联想,摒弃了文人墨戏、“把玩”之陈腐、狭隘的情调。这就表明,画到最后属修养。我们坚信范扬今后以他的厚积储备,以他的持之以恒,会创作出更多的人物画佳作。

  上官爵文

  2014年12月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