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家网站>范扬>评论新闻

真情笔墨绘丹青——记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副院长范扬

时间:2017年09月11日 来源: 作者:
0

  一

  走进人民大会堂二楼,一幅高1.8米,宽3.5米的《曹操观海图》映入眼帘,驻足细赏,远处战马嘶鸣萦荡耳际,大海巨浪滔天铺面而来,画中曹操从容淡定,目视远方,胸有成竹且气宇轩昂。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自信,以及史册中众多历史人物心怀天下的气度和情怀。

  细品之下,从画作中倾泻而下的金戈铁马、唯我独尊的霸气间又若隐若现文人墨客的儒静淡雅,让观者既热血沸腾又宁静致远。能将这种相对、兼容的神韵融合得别致至极的,唯有范扬。

  二

  范扬——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全国省级画院领导班子里最年轻也是很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他的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全军优秀作品展;第十届全军美展;第四届、第六届中国工笔画大展;第五届、第六届中国体育美展;全国首届“草原情”中国画作品提名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十次新人新作展;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美术作品展;2009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其创作的《观海图》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悬挂。《朝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范扬画集》、《范扬小品集》等画册。

  范扬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画精英班的范扬。师从中国美协主席、著名人物画家刘大为先生。作品曾在美、法、日、韩等国展出并被收藏。

  三

  人到中年的范扬,经历了艰难困苦,经历了军旅生涯,

  经历了艺术追求中的种种磨砺,回望童年,多是苦涩的记忆:父亲日值5分钱的工分,填不饱一家人七口人的肚子,填不平母亲去世时欠下的万元债务。那时倔强的范扬暗暗发誓,长大出息后一定要让父亲过上好日子。不过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实现他梦想的竟是自己对绘画的痴迷与执着。

  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为了坚持自己的学业和对画画的爱好,小范扬把自己的生命质量降到最低。邻居们总会看到这个消瘦的范家娃,总是在捡破烂,捡了卖,卖了捡,换回一张张维持自己学习用品的毛票和硬币。有次他和爷爷赶集市,看见唱大戏的门口挂着一幅张贴画,是一组戏剧人物,回后在自己家的一面墙上凭着记忆,完整的画出来,惹得村里的老老少少争相观看赞口不绝。

  正是这样的痴迷,小学五年级时,范扬的勤奋和执着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在牛皮纸上画的《牧童》获得县少年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一时间,范扬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小画家,这些在如今看来无足轻重的褒奖,在当时却给这个农村少年无比坚定的信心。

  四

  1986年,范扬穿上军装走进了火热的军营,成为一名部队军官。火热的军营生活,激昂的练兵场面,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激发了他更大的创作热情,他决心用画笔来讴歌如火如荼的军营生活,反映人民军队的精神风貌。正如他自己所言:“作为一名部队的美术工作者,爱兵、画兵成了我军旅生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坚韧是成功的秘诀。课余饭后,范扬深入连队,体验生活,发掘战士纯朴的内在美。官兵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战士画家”。为了攻破一道道技法难关,他先后翻阅了150余本美术资料,临摹、写生了上千幅人物肖像和风景画。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他的画构思新颖,意境深邃,不拘一格,勇于开拓,形象地再现了战士爱军习武的艺术造型。

  饱蘸浓墨,情注毫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官兵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的生动场景,受到行家赞赏。他精心绘画的《大生产》、《国仇》、《中国魂》和《陌生的爸爸》40多幅画作参加了军内外展出。

  他如饥似渴地作画,如饥似渴地读书,当时仅有的一点工资全被他换成了笔、纸、颜料和美术书籍。如果说1986年是范扬人生中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那么十年后的1996年则是他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提升。这一年,范扬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这所中国艺术的神圣学府。在北京这块丰泽的土壤上,扎实地行走,虚心向名师求教,精心研读专业书籍,增强学养。他利用许多别人不屑一顾的零散时间,练速写,练观察能力。在车站、在途中、甚至在排队买饭的时侯他都要画上几笔。

  2010年,范扬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任天津画院常务副院长,他将继续用笔墨绽放灵魂中最动人的真诚,他也将迈向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高度。

  五

  在艺术面前,范扬永远保持着朝拜者的忠诚,他认真从历代大师那里学习,一幅唐朝周坊的画,他静静地画了3个月。而清代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12幅),范扬整整临了一年,他不仅是在历练技法,也在历练心灵。

  天道酬勤,范扬的画有了更大的飞跃。他的《抹不去的记忆》、《报喜》、《吼歌》、《息壤》等作品脱颖而出。在当今纷繁浮躁的尘世中,能够为画中的一丝青发,一袭薄纱上色三五十遍,能够为一个手指的肌里沉吟半日的尚有几人?日暮晨昏,青灯黄“绢”,范扬在勾勒、在点染,这本身是不是就构成了一幅寂静美丽的画面?

  笔下的万事万物所承载和表现出的精神、意境、价值;是他通过作品所能带给更多懂艺术和不懂艺术的人的那种艺术感觉和艺术审美;是他通过作品所能让人们感受到的那种艺术的力量和艺术哲学。

  《吼歌》是范扬创作的一幅表现军营战士唱歌情景的作品。他准确的把握了战士唱歌的特点——吼。吼是不需要技巧的,但是吼出来的是有力度,有气势的;吼,就会青筋暴露、吼就会满脸通红、吼就会眼瞪圆、嘴张大;吼就会聚集全身的力量!但是,如果用传统的国画手法来表现这种吼的状态,无论是渲染,还是勾线,还是泼等国画常用手法都不足以表现“吼”的特质。因此,范扬大胆地采用了油画中常用的点彩法。他用点彩和勾线相结合的方法,夸张但有质感的把每个战士在吼歌时的那种力量表现了出来。不同颜色的色块,有机地形成了一种视觉效果,让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能听到战士特有的歌声。

  用洗练,流畅,简洁的勾染,表现古诗文意境,表现古人散淡,与自然相谐的情境;用渲染,细致的手法表现相濡以沫的老夫妻苍桑一生,共担风雨的生命;用工笔、重彩表现神话传说的神奇……这一点,在范扬的其他题材的作品中也体现得很充分。

  无论山水、人物、花鸟;无论是工笔、写意;无论是表达现代,还是表现历史,他都力求接近题材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尽可能地通过艺术手法将这种精神表现出来,他是通过画中表现事物本身的精神核心和灵魂来感染人,这种感染就是一种艺术责任。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