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学习笔谈

彭锋: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

时间:2021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

彭锋  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广大文艺工作者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代。作为一名文艺理论工作者,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我国当前文艺实践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精神结合起来,如何将中华文化的可辨识与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文艺理论,这项任务历史性地落在我们这一代文艺理论工作者的肩上。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文艺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文艺思想、西方现代文艺思想。不可否认,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文艺理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和新时代文艺实践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文艺理论建设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来源没能很好地融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打破思想隔阂,创造性地建构新时代文艺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思想方法上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处理传承与创新、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等矛盾时,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如果孤立地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时候是相互矛盾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的是自身的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的是他人的发展。但是,如果辩证地看,他人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是不矛盾的。他人发展与自身利益的矛盾,建立在有限生存的基础上。如果人类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突破生存的有限性,进入发展的无限性,那么他人发展与自身利益之间就不构成矛盾。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地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让人类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冷战思维,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今天的生产力达到的高度,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有限的生存需要。极端贫困不是生产力的问题,而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当人类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就被激发出来了。需要是有限的,愿望是无限的。就有限的需要来说,有人得到,可能就有人失去,因此在需要层面上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是有冲突的。但是,如果站在无限愿望的角度来看,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是不冲突的。那么,什么是无限的愿望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无限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所以是无限的,因为美好是无限的,一个美好生活的愿望实现了,另一个美好生活的愿望又出现了,如此以至于无穷。但是,温饱不是无限的。温饱是基本的生存需要,一旦得到满足,这种需要就消失了。饱了不能更饱,暖了不能更暖,但美了可以更美,好了可以更好。这就是有限需要与无限愿望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兼顾他人与自身的要求,因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超越了需要的限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不会造成他人与自我的矛盾,而且需要他人与自我的合作,共奏华美的乐章,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自身利益与他人发展之间不仅没有矛盾,而且可以相互促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如果我们能够将新时代文艺理论的核心聚焦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上,就可以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扬中华美学精神,吸收西方现代美学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建构出针对我国当前文艺实践的文艺理论。从世界范围来看,特别是在以欧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文艺理论完全回避了“人民”和“美好”这两个主题。今天的文艺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人民和美好,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人民的需要。

(编辑:王丽)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