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消失的职业

即将消失的职业之(四十二):来自异乡的苇客

时间:2015年05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夏宝海
0

  一辆满载芦苇的小火车正源源不断地将芦苇运往附近的造纸厂,盘锦的芦苇是辽宁省优质的造纸原材料

  苇客们利用传送带向十几米高的苇垛上输送芦苇

  苇客们每天晚饭后,都会习惯性地抽上一根小旱烟,他们或站立、或趴卧、或坐着,这是劳累一天后神仙一样的逍遥时刻

  开饭的时间到了,苇客们的晚饭很简单,就是米饭和白菜炖豆腐

  苇客们利用拖拉机、收割机进行芦苇收割

  苇客们在十几米高的苇垛上垛苇子

  一对夫妻远离了大家的视线,倚靠在一个大苇垛边,吃着从自家带来的午饭

  苇客们利用搂耙收拢芦苇

  一名苇客掉进冰窟窿里,靴子灌篓(进水)了,脚冻得冰冷

  一辆机械化抓苇机正在往小火车上装苇子,过去这样的活都是由苇客们来干的,现在都被这样高效率的机器取代了

  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每年割了又长,长了又割;苇客们也像候鸟一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若干年以后,随着机械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还能在浩瀚的苇荡中寻到苇客的身影吗?

  盘锦市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这里拥有广阔无垠的浩瀚“苇海”,总面积约120万亩,年产芦苇约50万吨,列世界之先。“苇海”主要分布于大辽河口至大凌河口海岸线以北地段的辽滨、赵圈河、羊圈子、东郭4个苇场,这里也是辽宁省的重要优质造纸原料基地。

  由于盘锦大地拥有丰富的芦苇资源,因此,每到冬季,这里的芦苇收割也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每年的12月初至下一年的1月末,是盘锦芦苇收割的重要季节,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周边省份的成千上万农民涌向这里,在一望无际的金色“苇海”中挥镰收割、打捆、上跺、装车、运输……由于他们来自于异乡,因此当地人称呼他们为“苇客”。

  来自于异乡的苇客们,大多是由包工头召集而来,他们或是同乡、或是夫妻、或是兄弟、或是父子、或是全家一起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寒风刺骨的苇塘里辛苦劳作。

  盘锦有句俗语“人怕进苇塘,驴怕进磨房”,可见割苇的工作有多么辛苦。每天天还没亮,苇客们就带着镰刀、草绳,夹带着冰冷的霜气,开始了一天的收割。冬日里的苇塘平均气温一般在零下20度左右,如果遇到苇塘里的“冰窟窿”,一脚踩下去,苇客的棉鞋就会灌篓(鞋里进水),他们的脚和鞋就会冻在一起,冰冷刺骨。如果掉进更深的“冰窟窿”,双腿就会冻成“冰棍儿”。有经验的苇客遇到冰时,都会很谨慎地去踩一踩、试一试,而常人无法承受这样的艰辛。

  到了晚上天黑时,苇客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塘铺休息。塘铺是苇客们住的很简陋的平房,一般都建在苇塘深处,屋里两排大炕住着几十口人。苇客们回到塘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狠地吸上几口旱烟,这是他们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因为苇田里禁止烟火)。他们的晚饭也很简单,就是米饭和大白菜炖豆腐。吃饭时大家也会围坐在一起,倒上一杯酒,就点儿自带的小菜,你一口、我一口,暖暖身、解解乏。尽管收割芦苇是件很辛苦的活儿,但是这些来自异乡的苇客们一季下来,大多都能挣到五六千元,这比起在家务农来说,算是不错的收入。

  在盘锦的芦苇收割历史上,苇客最多时达到五六万人,队伍浩浩荡荡,最早的苇客们使用的都是镰刀和扇刀,全部依靠手工来收割,效率低、速度慢。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苇客们使用的工具也从用镰刀、扇刀逐步演变为油锯和机械收割。

(编辑:陶丽君)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