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2>舞台“混搭”

曲高更应和者众――普及交响乐混搭人声、京剧

时间:2012年03月16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0

  一边是港台歌星演唱会一票难求,一边是交响音乐会票房惨淡——前些年这种对比鲜明的场景在近两年的演出市场已比较罕见。对高雅音乐的回暖,究其原因,不得不提正在中国乐坛刮起的一阵阵“交响乐混搭”风暴:刘索拉制造人声交响曲;梅葆玖唱起京剧交响乐;崔健奏响摇滚交响诗;周立波说起曲艺交响书……   

  这样的混搭引发观众热议:要么斥其“不伦不类”“糟蹋艺术”,要么赞其“洋为中用”“相得益彰”。在“曲高”与“和寡”的悖论中,音乐当事人打开话匣。   

  刘索拉:人声+交响    用好奇打动大学生    

  7日,中央音乐学院排练场,著名作曲家、人声表演艺术家刘索拉与该院EOS乐团正为即将在北京启幕的“大学生交响乐推广乐季”首场演出紧张排练。    人声交响,即用默契的交响搭配神奇的口技,创造出最丰富的人声交响曲,口技与乐器的合声共鸣或纯真圣洁、或声调诙谐。    

  “之所以要用人声搭配交响乐,就是想用两种艺术形式混搭产生的好奇打动大学生。”EOS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胡咏言教授说,“无论是管弦乐版的人声独白《广场》,还是民乐版的人声作品《鸡赶庙会》,都找准人声和交响的结合点,拉近古典音乐与大学生的距离。”   

  梅葆玖:京剧+交响    “土洋结合”并非水火不容   

  舞台上,一边是京剧大师梅葆玖身着京剧服饰传来韵味十足的京腔,一边是交响乐指挥家胡咏言穿正装指挥沁人心脾的管弦乐……   

  今年,包括梅葆玖主演的《西施》在内的多场京剧交响音乐会在全国各地上演,把不少观众“雷”倒了。“交响混搭京剧,与其说新鲜,倒不如说荒唐。前者追求音质的干净和纯粹,后者多强调抹音、滑音,两样瞎搅和,简直不伦不类。”戏迷吴迪边说边摇头。    

  张耀蕊等乐迷并不这么看:“京剧的文场单调,在渲染气氛时来段交响,在悲凉感情间穿插弦乐,效果不错。”    对观众的品评,梅葆玖坦言,交响乐和京剧表面上水火不容,实则并不矛盾。“小时候,父亲从国外经常带给我不少古典音乐唱片,我特意学习国外歌唱家的发音、气息等练声方法,对京剧表演大有裨益。”    

  “之所以有争议,关键是没有混搭成功。有些作品结构松散、配器不着边际,就像‘魔鬼与嫦娥共舞、领带和礼帽齐飞’。”胡咏言认为,西乐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完美结合要在调式衔接、乐器搭配等方面下大工夫才能相得益彰。  

  崔健:交响乐+摇滚    破后而立    

  自从去年底崔健与北京交响乐团跨界表演“摇滚交响诗”以来,“摇滚交响”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    有古典音乐背景的崔健曾是一名小号手。他所演唱的摇滚曲《一无所有》,都来自古典交响乐对他的熏陶。    然而,网友“首席”调侃道:“有些艺术家总离不开商业炒作,不惜让高雅的交响乐调配摇滚‘垃圾’,简直糟蹋艺术。”    对此,崔健说,商业合作不是他所考虑的。“摇滚与古典之所以表面排斥,是因为有人总以为古典音乐是宫廷式、贵族气的,而摇滚乐是旁门左道、不入流的。这是一种误解。”    “摇滚有一种在苦难中破后而立的感受,需要古典音乐营造苦难的氛围,形成互补。”崔健说,“我想象中的摇滚乐章会更加交响化。”    周立波:交响乐+曲艺    让交响乐走下神坛    从“民族交响戏曲音乐会”到“西河大鼓交响”,再到“海派清口交响书”,曲艺交响的“混搭风”已风靡全国。    戏曲的传承、交响的传播,都需要理念的创新。曾在安徽举行的“拉魂交响”音乐会,把交响乐与泗州戏的拉魂腔“嫁接”,既普及了交响乐,又扩大了戏曲的表现样式。    不少观众希望由周立波和指挥家余隆合作的“海派清口交响书”今年再次呈现。从小提琴到大提琴、从小号到大号,周立波曾用“海派清口”向观众普及交响乐数十个声部和几十种乐器的常识,令观众捧腹大笑、印象颇深。    “曲高更应和者众。交响乐‘跨界’,不是要让它跨到音乐圈外,而是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把交响乐拉下‘神坛’,让圈外人懂得古典音乐并非高不可攀。”周立波这样认为。  

(编辑:白伟)
会员服务